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电影屏幕朝两极发展,一是如IMAX这样能给人以视听震撼的巨型银幕,另一是如智能手机这般小巧灵活的微型视窗.就后者而言,影像由以往影院中高大的竖立状变成掌上媒体的微小平躺状.新媒体所导致的影像平躺,指的不仅是外观视觉效果,同时也是电影可操控、去层级化等深刻内涵的隐喻.记录载体的丰富、观影媒介的拓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促使影像“躺”下来了;碎片化、块茎状、个性化、交互性,致使影像“躺”得与经典时代不一样;艺术灵光的消逝、社交功能的凸显、人际关系的变化、万众拼贴的狂欢,使得“躺”下来的影像具备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2.
网络媒体的应用既创造了以虚拟性为特征的赛伯世界,而且促进了主体的虚拟化。虚拟主体是隐身交往的承担者,也是新型艺术的创造者。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主体艺术以围绕身体、身份和自我的在线嬉戏为特征。虚拟主体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地位的上升而变得日趋重要,对虚拟主体间性哲学的需要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3.
在计算机艺术发展史上,德国学者本斯的理论建树令人瞩目。他致力于促进传统美学向信息美学转型,推动审美活动和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阐释数字编码,并和学生一起从事计算机艺术创作。他牵头举办了世界上首次计算机艺术展,培养出德国最早的一批计算机艺术人才,奉献诸多论著,展示了科技与人文的相互渗透是理论创新的机遇所在。  相似文献   
24.
数码屏幕美学以数码设备的屏幕为主要研究对象。它认为计算机对屏幕变革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使显示器成为交互式设备,并通过芯片嵌入等方式使屏幕交互式技术向计算机以外的数码设备延伸。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交互与嵌入、显示与监视的矛盾扩展到了世界规模,泛在显示与全球监视都是令人瞩目的现象。在上述变革过程中,数码设备的屏幕成为审美欣赏与批判的对象。数码屏幕美学关注与屏幕相关的各种数码科技的社会应用所带来的文化变革。其议题重点在于上述屏幕本身的静态美与动态差、人们利用这些屏幕创作与鉴赏的二维与三维作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如秀癖与赞癖等。它的基本理念是:培养与数码屏幕审美相适应的超素养,关注大数据所映射出的社会变革,审视随之而来的现实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5.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26.
20世纪中叶爆发的西方媒体革命推动了传统修辞学的转型,数码修辞学由此诞生。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与发展,在研究新媒体修辞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重新定义研究对象、赋予隐喻本体地位、高度重视批判素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应线性文本向超文本的历史转变、满足在游戏中学习的社会需求、促进技术与艺术的密切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7.
本文围绕21世纪所面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阐述人文科学教育的新机遇、人文主义教育的新观念、人文院系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8.
屏幕美学:从过去到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屏幕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它独特的美,源于物质性与信息性、反光与透明、"看"与"看穿"、隐与显、静与动、空与实等的辩证统一。屏幕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与文化模式,更新了文本观与语言观。屏幕造就了"冷缪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它作为影像的特殊载体、媒体间性的体现、艺术的一般等价物起作用。屏幕对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动态文化相对于静态文化的优势。计算机屏幕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用户由读者向作者的角色转变,让人体会到虚实混合的魅力,拥有自我发展所需要的高度交互性、可控性的镜子,通过显示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流而推动跨文化整合,提供了"艺术之美长存"的新条件等;其消极影响是:有可能造成印刷文学的危机,诱使人们疏远真实世界,妨碍深入观察与思考,扰乱人的心灵等。正确看待屏幕,是审美素养主题中应有之义。屏幕的未来取决于技术进步、社会价值观导向等因素。屏幕之美、屏幕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屏幕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将是屏幕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艺术在与媒体技术的互动中蓬勃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互联网艺术的分期、形态与特征,互联网艺术则通过创造工具与作品、前最与背最、本体与社区联合体推动了媒体技术的社会应用。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30.
网络文学是电脑技术与文学联姻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由立足军事、面向科研朝大规模民用转化,成为所谓“第四媒体”,这才孕育了寄身于电子邮件、张贴于新闻组或BBS、活跃于聊天室、发表在电子报刊、编排于网站栏目或作为个人主页而存在的文学作品。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下述历史运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媒体网络化相互促进,推动了超越传统壁垒的文化交流;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刺激了公众自由表达的欲望,并造成了嬉戏的氛围;信息化加速了社会流动,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性,又引发了近于无所适从的焦虑,这种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