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精神创造的意义,通过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不可或免地被纳入团体、政治和商业等制度控制之下。这些制度与大众传播网络的合谋,造就了现代作家创作的特殊生态。  相似文献   
32.
个人化写作原野上两株开花的树--陈染、林白小说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弃一般性分析 ,着重陈染、林白小说的独异性及其审美魅力 ,揭示二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蕴涵的丰富而个性化的内涵 ,剖析二人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手段及其与小说人物、事件、写作意图间的关系 ,并在比较视野中凸显二人各自的创作取向和特色。  相似文献   
33.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文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 ,形成了四个基本判断 ,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应该充分联系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关联域 ,转变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挖掘“四方对话”场景提供的拓展研究的诸多可能性和丰富蕴涵 ,以实现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5.
综观已有<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部小说集本身,<故事新编>具有若干欧洲"梅尼普体"文学的主要特征.二者能够在不同历史时空达成内在相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均具有狂欢化特征;二是鲁迅可能从他所喜爱的梅尼普体小说中得到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36.
在中外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总是促成二者多方面的变化,音乐元素和音乐手法的渗透,使中西小说艺术风貌更加丰富多姿,增强了伦理蕴涵的多解性和歧义性。在音乐化叙事中,现代中西小说均运用各种音乐手法,但对音乐元素的取舍呈现出不同的偏好。中西小说音乐化叙事的不同趋向是中西文化不同特征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37.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对今天的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仍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 ,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 ,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39.
特有的生活遭际、个性特征、文学修养和天赋才能 ,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对于雅与俗的思想观念 ,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 ,她创造性地借鉴D·H·劳伦斯小说的叙事视角艺术 ,融合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拟说书人口吻的改造 ,并深化《聊斋志异》式叙事结构的“突转”艺术 ,充分发掘其中蕴涵的反讽意义 ,以富于“中和之美”的叙述语言 ,将看似相互矛盾的各种因素几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而使其小说升华到了雅文学的艺术殿堂 ,真正实现了“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40.
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质疑和否定了文载历史的真实性,使中国传统小说依靠历史而产生的合法性出现了理论危机。周作人等新文学倡导者适时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哲学的思辨求真精神,为小说的合法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通过“黑幕小说”批判事件使之得到确立。中国现代小说观念努力欲摆脱对历史的依附和依赖,但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史传传统的巨大影响,仍不断推动着现代小说向“历史”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