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9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铭铭 《学术月刊》2015,(3):129-140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相似文献   
52.
53.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54.
在《西方作为他者》①之前,我写了《心与物游》②和《经验与心态》③这两本书。《心与物游》这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谈中国人的世界观,特别是"天"这个概念;第二部分是谈人和物的观念;第三部分是谈物的文化史;第四部分是关于物的哲学;最后一部分内容较杂,主题虽还是跟前面的论题有所呼应,但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55.
我理解的“超社会体系”,可用supra-societal systems来表达,大体意思是:存在着凌驾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之上的体系,这些体系也多以社会性为内涵,但其主要特点是,它们常涵盖一些小于自己的“社会”或大于自己但作为局部被它们“包括”的“因素”.后面将谈到,这一思考,受到了前人——尤其是莫斯( Marcel Mauss)——的社会思想的启发,但它首先涉及“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56.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对无文字主义人类学的反思,思考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及其潜在的对于社会科学论述的启发。过去人类学总是注重研究无文字社会,民族志也多迷失于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分中。用一种文字人类学观点,研究文字与巫术的继承性及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及文明的实质内涵。知识人是文字阶级,这个阶级在文明对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发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论述无论是神话式的,还是逻辑式的,都含有某种巫术力量。认识这种魔力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认识话语的拜物教与理性的双重实质。  相似文献   
57.
1973年,一位学者撰文批评功能人类学,得出结论说:社会形式及其类型转变的历史学研究,及对帝国主义的有体系的研究,本应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而顺理成章,人类学本应是这门社会科学,但它一向未研究这些方面。若说这一批评还适用于一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那么,对其后的情况,它便不再奏效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之"形成"(我之所指并非"起源"的历史,而是不断形成的历史)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有影响者,除了专业人类学家阿萨德(Talal Asad)所编的《人类学与殖民遭遇》(上面所引的那段话,即出自该书的一篇论文)之外,还有评论家萨义德(Edward Said)之更有冲击力的《东方学》,更有于  相似文献   
58.
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些年,谈历史人类学的人有不少了,将之视作一项宏伟事业的有之,挂羊头卖狗肉的有之,人云亦云的亦有之。历史学家谈历史人类学,是为了在史学里增添新视野,丰富其自身的内涵。作为主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特别是作为人类学研究者,我们为什么要谈"历史"?对我个人而言。"历史人类学"这几个字,有不少背景须解释。  相似文献   
59.
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一般特征,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那段光阴,既与西方近代世界活动紧密相关,又与其国族进程难以分割.  相似文献   
60.
印度九日记     
跨文化研究所老召集会议,没坏处,对我,开会等于出游,好玩,特别是那些不需要提交论文的会议.这次借开会之机出访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