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066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1366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从未制定过国家制度的儒生在西汉面临将德性转化为制度的难题。出身史官世家而又尊崇黄老的司马谈在这一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从儒学内部对儒学德性进行了制度性改造。司马谈指出,由于经传礼仪的烦琐,儒者既不能得儒学之"要",事实上也无法不知"要"而仅仅遵从经传礼仪的规定,于是儒学之内在和外在之整体性都亡失了。此后,只能以外在规定性重构儒学之整体性,而重构儒学的外在规定性即贡献何种治术。基于此,司马谈整合儒学丧服中"三至尊"与"三至亲",得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四伦,无形中去除了儒学五伦中责善的朋友一伦,实则取消了作为先秦儒学德性之根基的伦理之相互性。四伦是单向性的上下伦理,于是服从取代了关爱,重构了儒学。最终,四伦所重构的伦常及基于此伦常的儒学得以顺利对接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并成为其德性基础与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62.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包括《论语》的编著者、《论语》的真谛、《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的疑难句等;认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也包含了冉求、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论语》是一本政治哲学书,围绕着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论语》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之体为内心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  相似文献   
63.
随着各国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重视性的提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学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儒学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创作者群体性、作品延续性、发展无限性等特点,因此,对它的法律保护模式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和热点。鉴于在采用现行著作权保护模式和综合保护模式对儒学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有必要探讨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即特别法保护模式,以求实现对儒学传统文化的全面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4.
目前学界、包括儒学界充斥着对儒学的种种误读,其中之一就是将儒学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以至用所谓“儒家传统”来抗拒现代文明价值。其实,儒学本然地蕴涵着现代性。儒学的现代性不仅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且基于儒学自身的基本原理,即“仁→义→礼”的理论建构。这个原理要求根据正义原则(义),包括超越差等之爱而追求一体之仁的正当性原则、顺应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来“损益”即变革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因此,在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学原理要求儒学自身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儒学的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儒学的现代化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设想,而是一种历史事实;但同时,这个历史进程尚未结束,而且往往误入迷途而陷入原教旨主义,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相似文献   
65.
雷传平 《社科纵横》2010,25(6):125-126
本文是对邓曦泽博士的新著《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进路》进行的评论。笔者指出该书的特色不只在于该书为“历史文化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解答是用严格的论证证明出来的,这正是该书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相似文献   
66.
中国文化的延续不能没有儒学.现在儒学复兴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一些青年学者公开以当代儒家自命,要为儒学平反,要恢复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但是,有一种代表性观点指责说,提倡儒家价值就是反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中缺少自由和民主文化的传统,所以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君君臣臣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总有一种普世价值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追求,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为什么普世价值那么可怕,非要弄出一个中国价值与世界对立?  相似文献   
67.
《文史哲》2012,(3):2+169-170
<正>"《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规划的重大科研项目,规划的设计者是杜泽逊教授。工程包括三个部分:一、《十三经注疏汇校》;二、《十三经注疏》点校通行本;三、《十三经注疏》专题研究。全部工  相似文献   
68.
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桃坊 《云梦学刊》2009,30(1):14-20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文经学派的经学,其治学目的和途径是遵循古文经学派的道路。由于受国粹派保守思想的影响和古文经学派门户之见的局限,章太炎在有关国学论著里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他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新资料和新学科的,由于好奇和恶新使其治国学的道路陷于困境与歧途,为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崛起"到"中国道路"到"中国模式"到"中国天机",纷纷攘攘,但均离不开一个"国"字。在这种语境里,"国学"以舍我其谁的高蹈姿态睥睨天下,倒也名正言顺。想想也是,有谁敢数典忘祖?有谁敢不"爱国"呢?林林总总的学术当中,还有比"传统"这碗饭吃起来更容易更安全的吗?(一)  相似文献   
70.
朱康有 《东岳论丛》2013,(1):97-100
精神信仰建立在复杂的文化单元之上,单一的文化形态无法支撑起现代多元、多层次的信仰系统。儒学本身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做人到高级精神境界的精密理论,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普及在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它可以补充、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教化。本文从文化格局与局限的现状、精英与大众的分层、入世与超世的提升等方面,论证了儒学能够在构建现代大众深层精神信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