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64篇
社会学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从“易”理看王夫之对朱熹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王夫之在构造其“易”学体系时,以乾坤并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再从错综为用中揭示了六十四卦之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及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的规定性和矛盾的多样性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均是阴阳变化的反映,是本于阴阳而又表现为万殊之气,这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夫之在“易”学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夫之更进而指出:“盖否极而倾,天之所必动,无待人也”(《宋论》卷七)。他认为,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变化,是自然界乃至社会、人物自身必然的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由三王五帝到封建郡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并无终结。封建郡县制必更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变化发展,而“渐统一于大同”(《读通鉴论》卷20)。这个大同思想便是新兴社会阶级思想的萌芽,它出现在夫之关于宇宙世界必运动变化发展,其动力则是其自身矛盾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更为其后的思想家不断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72.
黄存垣 《老友》2014,(12):57-57
正一到冬天,人们都关心冬季的养生和进补问题。这里,我根据冬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谈谈冬季的养生与进补问题。一、冬季养生与进补总体要求1.辨证进补。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虚则补之,实则泄之。须在辨别各个体质的情况下,实施辨质调补。辨证用药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如气滞、血瘀、火旺、湿热等实证的人,则不宜补,否则会恋邪、闭门留寇、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73.
古人释梦的方法和原理,实际上是对"梦的解释"(即"释梦")的再解释.其修辞阐释法主要包括:借代法、倒反法、谐音法和析字法;文化阐释法包括:干支法、八卦法、阴阳法和五行法.我们并不赞成古人释梦中的迷信做法,但那毕竟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挑战,而且具有某种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成分,其间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4.
饮食“歧路”导致中西文化的水火观念差异悬殊。“水火不容”西文无法对译,遑论“相济”。“水火”自古即为八卦、阴阳、五行的共同部件。华夏历来食物匮乏、人际紧张,水火互动最能象征人事的复杂微妙。明代何瑭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关于宇宙生成的这一论断已被现代科学证实。“阴阳”模式之归纳所据的三大现象,应为宇宙层次的日月、生物层次的雌雄,关键是人文层次的水火。华夏文化偏重人伦、无视物理。探索自然的墨学中绝,《大学》八目之首的“格物”聚讼千古;朱熹之后,诠释上形成道德、科学的两歧。清末西儒按华人观念重构科学,所编京师大学堂课本《格物入门》有《水学》《火学》分册。可知“水火”是中华文化的潜在轴心。  相似文献   
75.
生活于黄河及黄河以北的古代居民,发观了"山"的阴阳之性和阴阳之别,即运用这一发现来构造关于山的神话.先奏时期,以上述地域为背景的山神话山神形象,呈现着由"蛇"到"龙"的演变历程.龙形山神即成为阴阳思想观照的对象,成为阴阳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象征和说明.而阴阳的哲学属性则决定了龙形山神的奇异神性,直接影响着山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76.
阴阳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阴阳哲学思想诸元素早已产生并蕴涵在"天象观测"和"生育崇拜"等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体系中。在天象观测中,实际上蕴涵了后来阴阳哲学中的两个主要规律:"循环变化"与"往复消长";而在生育崇拜中,则蕴涵着"阴阳二元"形式的直接来源———男女二元。作为先秦天人关系转变之表征的"巫史传统",其存在为阴阳哲学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7.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神"这一概念,在易学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多层面的含义。《周易》认为"神"是可以认知的,人们通过修养心性和直觉的体验,可以达到使自己的灵魂同神化合为一的境界。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神灵自身;通过神灵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从而感觉到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78.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其独特的智慧特征,它集中表现在从阴阳对立面的同一性、平衡性与和合性的维度,探讨了世界万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凸显了辩证思维中的"和合性"原则以及"和实生物"的系统创生性原则。与西方哲学传统相比,它的独特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统一的人类辩证思维的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本"出发,着重考察了阴阳和合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普遍特性,评析了它独具特色的辩证意义。  相似文献   
79.
"阴阳"物质观念的形成经历了原始阴阳观念、气分阴阳观念和科学阴阳观念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贤哲制造了土圭、阳燧等工具并进行了长期的高山探索,证明了阴阳现象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0.
从哲学和中医学的角度来论述阴阳自和的理论,并从医学模式、病因学、养生学和治疗学等方面阐述其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