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生态美在近现代中国被严重忽视了,现在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文化资源,其在雅文化圈内的特点是由政治学的副产品,转而为人生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美成为文人士大夫人生中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但中国古人重视生态美,有明显的省简欲望、回归原始的倾向,对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当今这个以欲望推动财富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全球化时代,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所以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都有巨大的学术空间,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2.
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生命的存在、延续和拓展都是靠接受者来完成和实现的。接受者作为审美对象的欣赏者,在音乐审美接受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构建音乐形象来表达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虽然生态主义对现代人文主义持反思和态度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截然对立。生态主义对人文主义的批评并不指向人文主义总体,而仅仅针对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人文主义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吁求启发了生态主义者,令之把这些价值理念推广到更大的场域。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主义也并非被动地接受生态主义的批判和选择,相反,它不但为生态主义提供了原初理念,而且时时在矫正它的整体主义倾向。由此可见,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本质上是相互成全的,对个体生命的共同尊重将推动它们最终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84.
试论陶行知"学生自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自治”运动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年陶行知从“共和国的根本与未来”的高度,对“学生自治”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学生自治的理论付诸实践。陶行知关于“共同自治”、“练习自治”、“自我教育”、“民主集中制”的主张,对于今天学校管理与学生健康成长,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当前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入手,探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构成,提出建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6.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思想界开始坦率地向世界承认自己的集体卑微,标志之一就是大家都称自己为思想者而非思想家。中国有思想者却没有思想家,这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如此卑微的表态背后,中国思想界保留了最低限度的自信——至少我们还在思想,这个国度依然有思想者。  相似文献   
87.
明代潘之恒在中国古代戏曲导表演理论上成就卓著,他在戏曲导演方面追求“中和之美”规范下的情与境和“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在演员表演方面提出“才、慧、致”相统一的演员素质观以及“度、思、步、呼、叹”的表演技巧观。  相似文献   
88.
从一般意义上讲,课程研究范式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部分。对某种研究范式盲目地推崇与应用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课程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确立共同的“研究范式”,以保持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的统一。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本土化”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强化课程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课程研究的流派意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9.
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揭示课程价值与中国教育结构之间的联系。而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建立中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与学术风格。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应强化课程研究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学科共同体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流派意识。  相似文献   
90.
作者通过对深圳大学师范学院370名新入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的 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学阶段,无论是在生活适应性还是交友及学习适 应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