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91.
“普适媒体”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媒体。互联网艺术家努力推动世界仿真化、代码共享化、终端漫游化,以实现建设普适媒体的目标。互联网艺术对普适媒体的建设既具有支持性,又具有批判性特征。  相似文献   
92.
网络艺术家利用信息科技表现自己对当前生态危机的关注与思考。在线生态艺术是信息科技、数码媒体、生态观念、艺术技巧珠联璧合的产物。它在当前相当活跃,对发展生态文化具有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成为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艺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组建临时性网络,打破传统经济中的行业界限,形成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鼓励自己的顾客在线参与艺术活动,并通过网络和包括管理者、研究者等在内的其他角色互动,促进了艺术角色流动化。互联网在代码的意义上将艺术工具、艺术材料和艺术作品统一起来,通过鼓励创造性信息共享消除了艺术素材、艺术题材与艺术模板的差异,通过信息化缩小了艺术原作、艺术传作、艺术仿作的不同,从而促进了艺术作品开放化。互联网依靠链接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将服务扩大到全球,通过虚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与各种伙伴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促进了艺术经营集约化。  相似文献   
94.
因为反映了普遍性艺术规律的缘故,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某些范畴与命题至今仍具生命力,“反常合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它可以用来阐释数码艺术(特别是软件艺术)的创作技巧。反常合道成功的关键是运用艺术想像,使作品做到既超出常规,又还在情理之中,让人们在惊奇之余仍能接受。  相似文献   
95.
互联网之大、所贮存的信息之丰富、发展速度之快、起作用的范围之广 ,都很难用常规思维来把握。正因为如此 ,网络艺术家那些以网络本身为对象、充满想象力与批判精神的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有助于打破对于互联网的刻板印象 ,全面看待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6.
万维网是网络媒体最受欢迎的工具之一,万维网艺术则是新媒体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一种类型。 万维网从工具到艺术的转化通过以下“反常合道”的做法而实现:一是对网站所提供的正常服务加以变 形;二是设计别出心裁的浏览器。  相似文献   
97.
电子人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观念,而且已经是现实存在。电子人艺术是当代信息科技与艺术想象彼此结合的产物。它模仿电子人的造型,通过特殊装置增强身体的功能,甚至试图与机器融而为一。它引导人们对机器、技术、身体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8.
电信技术的革故鼎新对 19世纪以来的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广播模式的电信网络发展成为大众媒体 ,支撑着现代广电艺术。点对点传播模式的电信网络充当着日常交流的工具 ,并为前卫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验的天地。目前正崭露头角的手机短信蕴藏着艺术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9.
“气”,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苏轼的贡献在于标榜“士气”。所谓“士气”,不同于前人所说的体气、声气、辞气,它指的是一种至大至刚、发扬蹈厉的进取精神。苏轼渴望以此来激励当时的士大夫,打破陈陈相因、浑浑噩噩的局面,挽救北宋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同时,他以“士气”作为品评作家的标准,强调树立崇高志向、以气驭才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了这种精神,敢于“言必中当世之过”,而深为后人所景仰。本文所探讨的正是苏轼的“士气”论。  相似文献   
100.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苏轼为什么向往在风格上与自己绝不相同的司空图?他没有正面作出答案,只是告诉人们:象美学家那样替这一现象取个“嗜好矛盾律”的名称,算不上真正的解释。笔者管窥蠡测,认为苏轼歆羡司空图与他的崇尚静退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