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48篇
  免费   2131篇
  国内免费   465篇
管理学   4172篇
劳动科学   684篇
民族学   1520篇
人才学   1313篇
人口学   229篇
丛书文集   15591篇
理论方法论   3612篇
综合类   43913篇
社会学   8206篇
统计学   804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831篇
  2022年   841篇
  2021年   1251篇
  2020年   1713篇
  2019年   1441篇
  2018年   705篇
  2017年   1261篇
  2016年   1523篇
  2015年   2523篇
  2014年   5650篇
  2013年   4321篇
  2012年   4679篇
  2011年   7286篇
  2010年   7713篇
  2009年   7402篇
  2008年   6386篇
  2007年   4523篇
  2006年   4191篇
  2005年   3045篇
  2004年   3088篇
  2003年   2464篇
  2002年   2021篇
  2001年   1655篇
  2000年   1145篇
  1999年   601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后殖民背景中,奈保尔笔下的模仿不再只是一种殖民策略,其中更蕴含着对强势文化的背离倾向。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模仿与背离构成了一对矛盾,最终在对立和博弈中指向个体的独立与自由。《模仿者》中的辛格一直为文化上的"无家可归"感所困扰,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模糊以及自我认知的障碍。文章以小说的故事时间为序,分析辛格对其文化身份的追寻之路,从自觉模仿到拒绝模仿,最终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辛格的转变反映了奈保尔笔下的模仿不再只是一种殖民策略,更蕴含着对强势文化的背离。这种背离展现了作者对殖民地人民文化身份的思考,具有文化寻根的意味。  相似文献   
992.
鲍廷博与吴骞是清代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他们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嘉兴地区。二人因共同的藏书爱好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收藏书籍过程中的诗文互动、校勘题跋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不少江浙文化名人也参与其中,共同的书籍收藏喜好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徽州文化的影响。而《吴骞日记》更是记载了不少关于鲍廷博的生平活动,尤其是对两人以藏书活动为中心的往来有很多详细描述,这对补遗《鲍廷博年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从另外一个方面了解鲍廷博的人生轨迹提供了视角。毫无疑问,鲍廷博与吴骞的这些藏书文化活动让寓居地人民对旅外徽州人的评价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他们的交往,对后世学者了解当时旅居浙江的徽州人融入当地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全面地阐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儿童”作为具有独特行为方式的参与者,“经验”作为一种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探究性力量,以及“民主”与“共同体”作为普遍的社会条件与组织形式,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彼此内在互相作用的有机整合,一种生命之成长的基本结构。在这个深广的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的实现主要并不得自于对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维护或改善;就其根源上讲,它来自于杜威对“民主社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于,如何在一种充分开展的“社会探究”活动中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参与性的特质,而这同时也体现了杜威对于“经验”作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造就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体现人之具体成长方式的信念。也就是说,问题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最为基本意义上的“教育”的开展而使儿童实现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本文力图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的再解读以期寻求“儿童的政治生活参与何以可能”的科学和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994.
"春秋三传"惟《左传》最善于"礼"。《左传》中记录了大量行于春秋时期的礼制实例,故前人研究先秦礼制,多将其与礼书互证。《礼记》作为"三礼"之一,亦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先秦礼制。通过对《左传》与《礼记》中"礼制"的合异探析及举例论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哪些礼制是属于春秋时期或更早之前的周礼,哪些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变礼",甚至于是后儒"整齐划一""增饰附益"的理想礼制。  相似文献   
995.
沃德·贾斯特虽以“遗忘”为题,却以积雪覆盖的比利牛斯山、雾气重重的索姆河搭建了特殊的记忆之场,从而将当下后9·11时代置于更大的历史景深之中,以历史的眼光反思当下弥漫的暴力复仇情绪。主人公托马斯因其画家身份而成为一名独特的记忆者,绘画作为记忆的媒介促使托马斯关注他者继而分享记忆,探寻建立记忆共同体的可能,以期打破记忆与遗忘的对立,在记忆、宽恕与遗忘的纠葛中厘清对错,实现和解。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