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88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58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更应该被看作是实践伦理学而非应用伦理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以一种演绎的模式将抽象理论或原则带入具体的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方法论。作为替代原则主义以及高级理论之演绎性应用的另外一种方案,殊案决疑得以突出个案特征与实践情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否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实践意义,毋宁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原则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自身的反思、修正与发展;这缘于道德直观与道德反思总是在辩证地互相调节和修正,而理论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老了》写于1991年4月,彼时作者的生理年龄与诗中感悟分别处于跨度相距较远的不同生命时段,由此在形成诗歌内在张力的同时,也使阅读必须面对在“四月”与“衰老”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问题由此被提出。对这种反差的成因分析是从文本的抒情节奏、抒情肌理以及价值立场与生命观等方面的异质特征切入,解读其在诗歌渊源上与博尔赫斯、聂鲁达等世界诗人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追溯至作者西川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对阅读经验的习惯性倚重。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公民守法意识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经典小说中 ,《儒林外史》是一部很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小说 ,然而随着科举时代的结束 ,人们对这部小说的隔膜似乎也越来越深。鲁迅在 2 0世纪 30年代就曾说过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何尝在罗贯中之下 ,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 ,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 ,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人懂。”为了让这部小说为广大读者所理解 ,许多出版社都出版了《儒林外史》的注释本。这其中 ,新世界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该书由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美林先生精心批注 ,共 82万字 ,其中注文约 2…  相似文献   
6.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主义核心的功能主义在现代工业设计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发生、发展、演变和反思的漫长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以其特定的合理内核及意识形态背景 ,将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内含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 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气象-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西方范式影响下,跟风所谓国际学术前沿,造成在学术体制内自娱自乐而在现实中毫无成果的现状,从而走入"向外看"和"向后看"的误区.中国经济伦理研究要凸现中国意识,注重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中效率和公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问题,实现中国经济伦理研究"向内看"和"向前看"的转向,应从逻辑定位、价值取向、实践本体思维视角寻求解决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学术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是现代国家不可也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权力合法性界定入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合法性理论的渊源,指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与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构成了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合法性是一种没有权力的权力.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必须注重执政合法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