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6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74篇
管理学   4065篇
劳动科学   418篇
民族学   786篇
人才学   892篇
人口学   323篇
丛书文集   5534篇
理论方法论   1600篇
综合类   11788篇
社会学   3774篇
统计学   159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634篇
  2014年   2170篇
  2013年   1695篇
  2012年   2203篇
  2011年   4741篇
  2010年   5422篇
  2009年   1351篇
  2008年   1838篇
  2007年   1206篇
  2006年   964篇
  2005年   2231篇
  2004年   819篇
  2003年   738篇
  2002年   722篇
  2001年   689篇
  2000年   567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司马迁生年存在两说,此两说均以《博物志》为主要考证依据,抛开《博物志》,以司马迁著述为主要考证对象,可以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其推演思路是以《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征和二年为基准点,以"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向前推出司马迁出仕的时间在元狩六年至元鼎六年之间,从而排出"景帝中五年说",在确定了司马迁出仕时间段后,依据"二十而南游江、淮"一句来推算他出仕时的年龄在前117至前111年之间,由此向前推,得出司马迁的生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段",即司马迁生年当在武帝建元三年至七年间(前138—前134)。  相似文献   
4.
5.
6.
春秋穀梁学在汉代曾一度兴盛,后来渐以沉寂,迨至晚清时期,在新的学术格局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嘉道之际,伴随着今文经学兴起的风气,穀梁学出现了复兴迹象,以许桂林、侯康、柳兴恩等人为代表,对穀梁学义例进行整理归纳。道咸以降,穀梁学愈发受到关注,阐发义例者有陈澧、王闿运、江慎中等人,致力于注疏者有钟文烝、廖平等人。在此过程中,穀梁学表现出以往所未见的新特点,一方面是以廖平为代表的对穀梁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以江慎中为代表的结合西学对穀梁学做出新阐发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8.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相似文献   
9.
南宋词人辛稼轩一生渴望实现抗金救国的理想抱负,可壮志难酬,时不我与,英雄的无尽哀愁叹息尽入其词中.但稼轩词并未终止于低迷徘徊的气韵与无奈消颓的沉吟,他面对无常的命运与有限的时光,最终选择坚守初心,白首相抗,在这挣扎起伏间为我们展现了深沉动人的坚守情怀和欲飞还敛的跌宕之姿.本文尝试从辛稼轩的几阕词中所共有的“白发”意象来分析词人在时光的压力下郁结交织的清愁,展现的对抗与超越的生命态度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动因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从引进外资的质量和外资的利用质量两个维度,考察了茂名市1979-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效益。由于引进外资的质量不高,加之外资利用的模式是数量型,而不是质量型,导致这一时期茂名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不佳。结合对茂名市当前投资环境的调研数据,提出几点进一步提升利用外商直接外资总体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