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干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干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分析胡风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侧面:(1)创作过程论:主观与客观相生相克;(2)文学特征论,跨过逻辑公式的平面;(3)批评论:社会评价和美学的评价;(4)时弊论:坚持“两条战线”的斗争。由此提炼其文艺观的基本特色,即由艺术的感悟体验升华到美学,哲学的理论高度,始终燃烧着诗人的激情和理论家的睿智。  相似文献   
3.
孔育新 《学术界》2012,(1):118-126,285,286
在新世纪,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等人在胡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商金林对胡风1927年到1928年胡风编辑《武汉评论》和《策进》史料进行了详细论证,为学界贡献了新的材料,但其认为现代作家日记、书信中的胡风的负面形象更真实,这个观点似有商榷之处;吴永平在《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中挖掘了大量史料,但其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是“党的文学”的观点并不全然合理,且论述过程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解志熙认为胡风主张启蒙优先甚至启蒙优胜论的观点也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总之,上述诸人在为胡风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诸般可供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庞维天 《学习与探索》2012,(10):131-133
当代文艺批评界在文艺批评时易犯思维简单的毛病,精于解剖批评对象的缺陷,而疏于把握并肯定其合理之处。这种思维简单的弊病从表面上看是思维方式不够辩证,但从根本上说却是理论的贫乏。当代文艺批评界对现代文艺批评家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就明显地存在这种思维简单的毛病。胡风的文艺思想虽然存在较大局限,但当代  相似文献   
5.
6.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两个口号"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的一桩学案。从1934年周扬提倡"国防文学",到1988年中共中央为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彻底平反,"两个口号"论争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再成为文艺运动的聚集点,因这次论争而导致的"周扬派"与"鲁迅派"的分化在左翼文艺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学史上演绎了说不尽的恩怨沧桑。周扬是这一学案的主要当事人,从左联解散,到延安整风,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文艺运动,他的命运沉浮始终与"两个口号"论争息息相关。虽说周扬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左翼文艺运动史",但实际上,周扬一生的文艺活动都深陷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历史纠纷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要么是从路线斗争的角度用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要么是从宗派观念的角度纠缠于历史的或个人的是是非非,这两种途径都无法真正解决"两个口号"论争的矛盾冲突。新时期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个人恩怨的消解,从文艺理论上确立"两个口号"论争的对话与潜对话状态,是解决"周扬派"与"鲁迅派"历史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从文学理论意义上寻求对话的基点,才能使"两个口号"论争的理论遗产转化为建设性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8.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主观精神"是胡风文学思想中的理论支点,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学"力"的概念,其内在实质都是"主观精神"的衍生物.主观精神强调创作主体的个体心理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初形态的主体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10.
胡风事件的发生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回想起来仍令人震惊不已。与过去相比,今日的文学环境显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前些日子的韩(寒)白(烨)之争仍让笔者心存不安,中国人的非理性由来已久,由此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先进文化的理念不断涌入,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和话语伦理学的理论便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