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对于中国来说,悲剧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中国的悲剧理论是在对西方悲剧理论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曾经选择了尼采、叔本华,最终选择了马恩悲剧观,但又不是一味地去异求同,中国在接受马恩悲剧观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实现了马恩悲剧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马恩差异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嫱嫱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205-208,F0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对他们思想的歪曲始终不断,由此形成了各种关于马恩关系问题的观点,其中包括"马恩差异论"。"马恩差异论"起初是由怀疑、敌视、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引起,此后,在西方,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国内坚持"马恩差异论"的学者不多,大部分还是坚持"马恩一致论"。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历和气质、志趣和特长、思维方式和研究的侧重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性则是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方面,他们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应当在坚持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完全否定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悲剧的超越     
马恩悲剧观主要体现在对拉萨尔的两封信中,但这并非是瞬间的灵感或顿悟,而是他们长期对历史和文艺思考的硕果。在马恩的早期悲剧观中,曾经徘徊着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的影子,但马恩走出了曾一度笼罩其身的思想阴影,不存偏见地保留了西方悲剧理论的核心特征——冲突的必然性,却赋予了它以全新的意蕴,是对西方传统悲剧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在这一新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并且各有长处。马克思通过处理和改造德国哲学的巨大遗产从理论批判的角度不断冲破旧哲学的桎梏,其长处在于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而恩格斯则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通过现实调研的方式一步步走向唯物史观,其长处在于研究社会现实中的内在对立和矛盾。这两条路径各有千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研究优势的不断整合和强强相加,才形成了关于新世界观的精湛论述。深入挖掘唯物史观形成的两条路径的独特内涵,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对于驳斥各种形式“马恩对立论”的错误论调,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解读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何中华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解读无疑代表了这种最新进展.人的存在被马克思作为现象学进行运思,我们只有学习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但是这种解读却无法解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在何中华看来,恩格斯无疑代表着物质本体论,但如果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学术上背道而驰,他们绝不会有长迭40年之久的亲密无间的合作,这也正是实践本体论与马恩关系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在马恩经典作家看来,意识形态不是与现实的历史进程完全无关的纯粹的理论形态,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但马恩经典作家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文明时代,社会的运行和统治往往要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此取得社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马恩经典作家不是在中性的或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而是在否定和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他们对意识形态持彻底批判的态度。当今,我们究竟应该在何  相似文献   
8.
李红亮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西方国家活跃着一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人士,他们深受马恩政权思想的影响,并扎根于西方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坚持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这些没有执政的西方共产党人一直在寻求着夺取政权的恰当途径:和平、文明的政权变革。欧洲共产主义的长期战略是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特别是二战后,随着世界民主进程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  相似文献   
9.
陈杰 《现代交际》2011,(12):236-237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大量的关于教育公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的目的等论述散见其中,重温和研究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分析当前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解决教育公平的方法,以及教育公平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王娅 《东岳论丛》2011,32(6):131-135
从1845年起到1895年,恩格斯始终是马克思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坚定支持者及密切合作者。二人除了在研究专业上有不同的分工之外,没有什么坚实可靠的证据表明他们之间在理论上或思想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尽管如此,依据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炮制出来的所谓"马恩分歧论"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学术刊物上。本文拟站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的核心概念的视角来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高度一致性,力求从思想源头上或原则上来反驳那些无根据的"马恩分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