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语言与基因、模因的关系为切入点,把语言作为基因与模因现象来研究,探讨进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包括三个内容:语言起源于基因的突变,这是语言生物性的本质特征;语言是通过模因的形式不断得到传播、复制与进化,这是语言文化性的功能属性;语言进化是语言基因与模因协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简单地回顾国内以模因论为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以国内外模因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结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后从礼貌语言的程式性模因论证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相似文献   
3.
语言适应论指出,适应性在语用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与变异性、商讨性等概念在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变异性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生成性;商讨性表征了选择的不确定性;适应性展开为语言使用的本质核心。语言适应论的本体论意蕴展现为:语言对人类生存贡献何以可能、适应性何以可能、意义生成何以可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语言适应论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思想。它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语言适应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满意决策”理论的“有限理性”思想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适应性”思想。它充分考虑到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偶然性与必然性、适应性与复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超越了传统语用学思想与经典完美理性观,而且建构了语用学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语言适应论的研究具有横断性的特征,当务之急在于从本质内涵层面上对其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把握与理解,即对语言适应论的来源、适应性、意向性、分相论与综观论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诠释,以深化对语言适应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文献研究大多将以言取效行为等同于听者一方所产生的实际交际效果;而将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归于言者一方。这一做法无疑是.将同为言者一方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进行生硬分割,有违理论解释的统一性原则。指出以言取效行为与交际效果是两个层面的现象,其真正统一得取决于言者与听者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关联与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7.
语言适应论框架下的语境论是一种以适应性为核心的生成观,它认为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受限生成过程。这种生成观将语境的建构性、自组织性、受限性与涌现性的关系的认识,提出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生成"是受限的;2.语境生成的"过程"重于生成的"结果";3."生成"是涌现的。  相似文献   
8.
反语生成与理解是一种极为具体的意向性状态运作过程,表征着他人对意向性状态反弹出相关心理期待与认可。反语是一个多维意向性状态的心理表征过程,其生成是意向性的构造,其理解是意向性的指向。  相似文献   
9.
礼貌话语是一种模因现象,它与模因一样处于相互融合或相互排斥的动态过程中,最终形成程式性模因。礼貌话语是语言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积淀于人们头脑之中的程式性模因,是程式性规约、程式性策略与程式性认知等共同互动的结果。礼貌话语的程式性模因可以分为同构异质的与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