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失地农民依靠自身的有利条件探索在村落层面实现产业转型的道路。这些探索包括经济精英带动之下的商品生产专业村的道路;依靠经验的优势实现商品生产的专业村道路;依靠自然资源实现失地农民群体性产业转型的道路。这些探索可贵之处是避免或克服了失地农民以个体的方式寻求非农职业的弱势,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相似文献   
2.
作为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个体生存论转向。克尔凯郭尔将哲学的重心从普遍性转移到个体性,对个体生存的关注揭露了西方传统理性哲学中个体性的缺失,揭示了体系化哲学的普遍性与严格性要求之中忽略个体生存的事实。克尔凯郭尔终其一生寻找使个体生命真正得到关切的方式。通过挖掘克式代表作品《恐惧与战栗》中所体现出的矛盾冲突,探究克式思想中信仰对于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一般基于信息的人身性与财产性为选择保护的路径,却忽略了个人信息的人身依附属性.根据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自我的解释得出个人信息具有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基于此双重属性导致美、德两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上有所区别:美国将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保护外延,显示其对信息个体性的追求;德国利用领域理论将个人信息作为人格尊严的保护客体,显示其对信息公共性的偏向.从法律文化视角比较,两国存在价值取向与隐私认可程度的差异,由此造成对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不同偏向;两国又因司法谦抑主义与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竞争,导致保护限缩的共同趋向.两种保护路径反映不同的法律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两国都重视在立法基础上的宪法审查运用,以此平衡个人信息的个体性与公共性.故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亦需以“审查”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方式,并以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动态平衡作为判断标准.具体审查可以从程序上的公正平衡与实体上的合理平衡两方面进行判断,以此为个人信息提供有效保护.此外,打破个体性与公共性平衡状态的唯一变量只能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4.
贺来 《江海学刊》2012,(5):37-42
代表"我"的"我们":个体性"自我"的隐匿真正创新性的哲学思想首先是个人的创造,然后才谈得上对他人的影响并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坦率地承认这一点,是实现哲学自觉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对立统一。两者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交融。自古至今,人性的表现虽有差异,人性的本质实无不同。人类社会从来就不是按照"应该怎样"去发展,而是按照"可能怎样"去发展的。这种"可能怎样"的真谛,就是人性所制约和主导的、不同个人之间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斗争与协调。人类历史所展现的,始终是这种人性制约下的利益斗争与协调的过程和结果。人类未来的希望和出路,在于因经济、文化和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而导致人类的"共同利益圈视角"逐渐扩大和社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浪漫主义虽然是一种过时的文学思潮,但其核心价值观念早已融入西方文化传统,而且由于其所拥有的普遍性意义,在历史文化的变革中总是不断引起各种思潮和理论的关注。因此从浪漫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新人文主义的批判以及浪漫主义余绪四个角度进行审视,阐述其产生、发展和被人类文化接受和扬弃的历史必然,其中蕴涵了诸多的矛盾性、合理性以及人性中个体与社会对立统一的普泛性。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学习的第二语言内驱力的分析,初步归纳出第二语言学习的驱力的五种较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的继承性、个体性、波动性、可探性和逆反性。这种归纳可从一个侧面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启示,帮助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的心理特征。同时,作就激发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也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水平和人格品质的培养过程。要激发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研究怎样激发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的内驱力,就要研究学习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追求高目标、高层次化。  相似文献   
9.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产生与形成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层次性 ,它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德育教育也必须顺应道德自身的形成规律 ,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个体性、生活化 ,以道德实践的需要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