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原型的方法对司空图《诗品》天人合一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司空图《诗品》的思维模式遵循了中国古代由诗歌品阶、天时、时律、时历等形成的系统的天人合一模式,是典型的中国思维。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是司空图重要的诗学主张之一,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反映生活,抒发真情性,语言应清新流畅。他的这一主张对宋诗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的《诗赋(赞)》由于文本异文的存在,以及句法和取喻的的不循常规,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通过文字校勘、文理疏通,可以发现《诗赋(赞)》是一篇蕴含很深的诗学哲学文献,非诗诗和未为奇奇是富有老子哲学智慧的诗学命题,文中河浑沇清论诗人性情风格之大要基于上述诗学命题;邻女、鼠革、蚁聚三喻包含着对当时诗风的严厉批评;历诋自是、正反对比是《诗赋(赞)》的立论思路;《诗赋(赞)》与《二十四诗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文学创作的"冲淡美"境界,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具有澹泊素洁、虚静专注的精神心态;心物关系具有物我融通、心物妙契、物淡我亦淡的特征;取象造境具有幽柔、淡远、恬静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著录于《四库主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的国空图《诗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并未收入,却又在其他部类中不止一次地收录。这种一面失收、一面重复的奇将现象及真形成原因,便是本支探讨的内容。失收情况《四库主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在“本事诗一卷”弓“六一诗话一卷”之间,著录有“诗品一卷(内用藏本)”,提要云:唐司空图撰。图有文集,已著录。唐人诗格传于世者,王昌龄、杜甫、贾岛请书,率皆依托;即皎然《抒山诗式》,亦在疑似之间;惟此一编,真出图季。其《一鸣集》中有《与李季才论诗书》,谓“诗贯六义,讽谕、抑扬、停…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诗品》一般认为是晚唐司空图所撰,近年来其真伪问题引起学界热烈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有关《诗品》文献的辨析、《诗品》的版本源流、司空图与《诗品》诗学思想的异同这三个方面,由《诗品》真伪的讨论还引起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如对古籍版本的重视,对《诗家一指》的研究等。本文综述了这场讨论中正反两方的意见,以见这场讨论的概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诗品》中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指出这种审美张力的深层结构是崇儒济世思想与崇禅道遁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阐明了产生审美张力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最后对《诗品》中的张力美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末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推重王维诗歌,其有关意见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澄澹精致"是司空图对王诗的核心认识,但这一评价与王诗的艺术特点存在距离,折射了司空图自身诗学观念的晚唐趣味。司空图以"韵味"论诗,改变了盛唐、中唐诗论以"境"、"象"论诗的理论侧重,弱化了对物象做天真自然表现的理论追求,强化了诗人主观体验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意义,反映了晚唐诗歌重人工、尚锻炼的诗风变化;其"韵味论"诗学相对于盛唐、中唐"境象论"诗学的变化,是其右丞诗解读中晚唐趣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阐述司空图“韵味”说的本体涵义,揭示诗歌文本的“韵味”还须依赖接受者的领悟、创造,概述“四外”在接受者的实现过程,接受者被视为文学活动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够维系一百五十年之久,与其恢弘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所造就的伟大凝聚力密不可分。在战乱频仍、分崩离析的晚唐后期,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从现实情境出发,对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予以高度推崇和颂扬,希冀以此举重振儒学,完成矫正伦理秩序、凝聚世道人心、挽救社会颓势的历史使命。以此为例,可窥探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进行至晚唐时的态势,以及如何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上,为宋初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