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33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5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357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749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不言而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就来自于不断累积和变化的知识,其发展轨迹就是不断发现知识、不断更新替代知识的过程。正如《未来简史》所言“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所以人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知识木身存在的这种悖论,就是知识力量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地方立法是我国学前教育立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截至2020 年1 月,我国现行有效的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 规章共61 部,呈现出立法时间跨度大,立法主体覆盖面广,立法模式体例多样等特征。地方立法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地方学前 教育的有序开展,但也存在部分省市立法机关对当地学前教育立法关注度不高、部分立法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需求、表 达不规范、可操作性欠佳、缺乏地方特色以及冲突与越位等问题。对此,应从科学确定学前教育地方立法内容、建立地方性法 律适时更新制度、健全学前教育地方立法调研制度、加强地方立法专业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7.
达地乡水族传统文化中有关"水"的地方性知识,表现为当地人对于水资源认知和合理利用的"集体意识",在自然灾害中,曾是水族居民防灾抗旱的有效工具。然而,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这些有效贯联文化与生境的地方性知识,此时正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危机。地方性知识的散失已经成为自然灾害发生中,社区的又一重脆弱性表现。对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生态适应和保护有关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推广,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批重要作家和独具特色的作品,构成河西文学的新气象。他们书写河西,不约而同地展开对地域情境的叙事和抒情,重构着河西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他们重新发现被所谓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重视日常生活的河西历史,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他们的创作体验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的人类意识,执着地把一个奇特的河西世界展现给世人,开辟着由地方性而通达人类性的蹊径,也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家风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亲情化、生活化、礼俗化等"地方性特质"。在传统"家国同构"社会治理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家风文化逐渐超越"家庭共同体"范围而不断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教育价值,实现从地方性育人功能向社会性育人功能的提升与转化。中国传统优秀家风文化中的忠孝、节俭、勉学、谦恭、仁爱、清廉、修身、立志等风尚,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时代意义,进一步思考家风的思想本质,发掘其社会育人功能,对于提升人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39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其成长轨迹呈现出折勾型、倒梯型、V字型、阶梯型以及N字型五种类型,并且不同来源、不同世代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轨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发展的动力支撑显得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政府扶持与引领作用有待继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相关利益主体分布比较广泛。针对以上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策略:强化政府主导力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吸引力;吸收年轻优秀群体,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重视人地实际需求,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