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29篇
  免费   688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管理学   1588篇
劳动科学   86篇
民族学   474篇
人才学   435篇
人口学   59篇
丛书文集   5748篇
理论方法论   996篇
综合类   10731篇
社会学   2491篇
统计学   15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666篇
  2014年   1411篇
  2013年   1370篇
  2012年   1326篇
  2011年   1542篇
  2010年   1596篇
  2009年   1483篇
  2008年   2436篇
  2007年   1929篇
  2006年   1285篇
  2005年   1155篇
  2004年   940篇
  2003年   672篇
  2002年   729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713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嘉庚对卫生问题有高度的认识,其卫生观表现在考察祖国的卫生状况、撰写和赠送卫生专论、提出注重卫生的主张建议、以石雕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四个方面.陈嘉庚卫生观增强了祖国民众的卫生健康认识自觉,改善了家乡厦门的医疗卫生条件.陈嘉庚卫生观与当代"健康中国战略"有一定的关联,对于当前我们在国内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在国际上交流卫生建设经验、促进全球人类健康等都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3.
道教主张以"道"作为治国行政的总根据,通过"生化之道"和"教化之道",阐述了"法道行政"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依循"道"的特性提出了"清静"的行政原则。道教认为,应该以"清静之政"为治理模式,去化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社会井然有序的行政目标。道教对行政之道、行政原则、行政目标、行政方式的探索,蕴含了治国化人应该树立的敬畏精神;道教主张治国行政应该体察民情、关心百姓、顺应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提高行政者素养,这些主张可以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围城》与《历史人》都是著名校园讽刺小说.其代表人物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都是生活在动荡时期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围城”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抵牾,在职场生涯中道貌岸然的显性身份表象与其庸俗无聊、滑稽可笑的隐性角色扮演形成的伦理悖论,无疑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深刻的反讽性质.由于人物所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其伦理悖论又各具特点,李梅亭身上散发出陈腐的朱熹式伪道学气息,霍华德·科克则是在激进外表下包裹着极端利己主义.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蕴含的伦理悖论在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形象既为历史存照,也对今天重塑大学灵魂、重塑知识分子健全人格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俄韩动词时进行对比,侧重分析了二者在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方面的语法意义共性。这不仅能进一步证实语言的普遍性,同时也有利于两种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言。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明珠的古诗词无疑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诗词作为具有变革意义的载体充满了爱国、抗外、友善、和谐等等情操。历史上,一首诗可以催发一场政治革命,可以鼓舞一支军队,也可以因诗歌的广泛流传而影响百姓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不仅仅是古代,古诗词的影响力是跨时代的,是穿越的,唐诗宋词中李杜苏照等等大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民众行为规范的效仿楷模,并将其作为规范自身德行、处事态度、思想高度以及教育子女、评价他人的重要尺度标准,因此诗词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而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新时代新科技的出现,父母的娇惯宠爱,"高速"的新时代发展让"慢节奏"的古诗词的魅力和影响力渐渐消失,近几年,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道德问题也不断凸显。自从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共中央愈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意义也曾多次做过论述,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24字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必然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那么要如何发挥大众在文化建设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呢?在党的方针鼓舞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德行的缺失及古诗词文化影响力的衰弱,本文从古诗词中蕴含的爱国、友善、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入手,旨在通过剖析古诗词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德育功能,重塑古诗词的德育魅力,发挥阅读古诗词对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