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涵摄了"礼尊其义"的思想。朱子后学陈澔赓续朱子礼学思想,并从礼所涵括的"成德器之美"与"明用器之制"两个方面去重新诠释《礼器》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终因其《礼记集说》立于官学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子学传入日本早期主要依附于佛禅思想之下,影响不大。其后受到德川政权的庇护脱离佛教并日渐兴盛,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思想学说,对日本政治、教育、社会风俗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江户时期朱子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适应了破除二元政治形态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是其实用性价值思想体系适应了德川幕府政权统治的需求;三是德川幕府的禁教、锁国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谷是高丽末期著名的朱子学者、名臣。李谷曾多次入元,与元朝名儒切磋交流朱子学,他曾两次入元参加科考,并取得了第二甲第八名的优异成绩,是当时高丽入元参加科考士子中的最高名次,因而名震元丽。通过努力钻研,李谷成为赫赫有名的高丽朱子学者。同时,他还是高丽末期严格区分儒、佛的先驱,自觉地与佛教划清界限,并推崇朱熹的忠孝节义思想,曾从元朝奉兴学诏回高丽,对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5.
张小敏 《晋阳学刊》2012,(2):142-143
据信史为证,《诗经》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公元5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以前,《诗经》普遍流行于日本朝廷贵族狭小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其国政治文化的建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存政治纲领、文学作品中征引的《诗经》材料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吕柟为主要代表的关中学者在面对阳明学的冲击时,仍坚守朱子学的立场,与阳明学者就教人之方、知行先后、格物致知、"修己以敬"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吕柟对阳明学的拒绝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周围及之后的关中学者,从而有效地抵制了阳明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使阳明学在万历中期以前未能取得关中思想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两岸四地"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很好地把握了一年来国内外朱子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对朱子理学思想与体系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开拓,有力促进了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理学谵言》是汤用彤在民国初期发表的一篇关于儒家文化的论文。汤用彤在文中详细阐述了朱子学和阳明学尤其是朱子学在拯救国家民族危机、提升国人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学谵言》反映了汤用彤对朱子学的推崇及会和朱王的倾向,并体现出汤用彤早期的文化观。青年汤用彤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倡导文化救国,另一方面抨击西方文明的没落,充分体现了汤先生早期的爱国热忱、忧惠意识和他志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彰显了汤用彤当时现代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9.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儒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儒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儒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赵金刚 《江海学刊》2023,(5):93-102
宋明理学家的生命历程往往伴随着以工夫验本体的体验过程,朱子的“中和之悟”就含有自身修养工夫对本体、心性理论的修正。在朱子的工夫论中,强调“心是做工夫处”,要在心上实现“心与理一”。当朱子学被官学化、权威化后,元明朱子学者依照朱子所讲做切己工夫,以期达到“心与理一”,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具有“工夫论化”的特征。但并非所有学者都能像薛瑄、吴与弼那样用客观的理检验主观的心,陈白沙、王阳明都在做工夫时感受到心与理难以合一,最终放弃以客观的理作为标准,而转回主观的心。正是由于朱子学对于阳明来说首先是工夫问题,才促成了阳明学对朱子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