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码转换是外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借助于Flyman-Mattsson和Eldridge的语码转换功能分类,按照课堂教学步骤对两位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历时"研究。结果发现教师语码转换的使用受各种因素影响,语码转换的类型和课堂教学阶段具有相关性。该研究对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使用和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研究的手段和方向近年来得到了推进。本研究从转换者身份的角度对约10万字的博客语篇加以统计分析,主要着眼于句内和句间转换所体现的社会规约、文化身份等。通过研究,英汉语码转换中全球化身份的彰显、文化身份一定程度的趋同和社会功能与身份的结合都得到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晦涩难懂的英文小说。小说中大量的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尤利西斯》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功能观入手,不仅探讨了《尤利西斯》中存在的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及其诗学价值,而且分析了两个汉译本对原作中的语码转换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功能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课堂环境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环境与自然交际环境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有较大区别。语码转换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清楚传达、会话语篇的连续展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学生自尊心的呵护,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但是,语码转换在课堂中不可滥用,过多或不当使用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探究标准语与方言间语码转换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顾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了两性对标准语及其方言的使用度以及对公共场合使用标准语和方言的态度,结果发现“女性对标准语的使用度明显高于男性,对公共场合使用方言的赞成度则低于男性,女性对‘讲不讲标准语不会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观点的同意度低于男性”,同时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社会、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主要发生在汉语和媒介语或学生母语之间。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语码转换可以成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可调节课堂气氛,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其关键是要把握好使用的“度”。另一方面,应辩证看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大量选用目标语的简单语码,而回避复杂语码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发生在持双语者或多语者进行言语交际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分为情景型、喻意型和会话型三类.个人的语码选择和转换这一策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变体在现代社会体现的重要表现。文章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语言游戏"论对网络言语语码转换的原因进行探究。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语境以及教育语境。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汉英混合语码现象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跨文化交流中汉英混合语码现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文章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汉英混合语码的定义 ;二、类型 ;三、生成原因 ;四、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