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0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29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20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457篇
理论方法论   244篇
综合类   3128篇
社会学   268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势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给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较大压力。厘清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演进特征,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在现代网络社会,随着交往实践的普遍进行,从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来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的生成,是网络议题、网络交往和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的结果。受网络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又呈现为非线性的发展演进趋势,极易引发“蝴蝶效应”造成舆论秩序失范,甚至导致“塔西佗陷阱”的舆论信任危机,给疫情防控带来复杂变数。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有效管控舆情,提高疫情防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从历史选择到制度实践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夯实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从共同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制度自信特有的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既需要大胆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又务必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借鉴、制度实践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拟自然实验,基于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可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的 PSM-DID 方法构造“反事实”状态,估计改革对县级财力水平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 改革增加了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却减少了人均转移支付水平,且下降幅度较大,致使人均财政总收入减少,表明“省直管县”改革不但无法提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县级财政状况。东、中部地区的平均处理效应与全国类似,上述结论具有比较好的稳健性。此外,还进行了影响机制检验,地级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财政竞争以及省对各市、县的协调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的扶贫实践中,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是影响扶贫绩效的关键变量。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调研发现,中央政府不断升级的治理手段为重构央地关系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对国家扶贫理念转型认知的偏差以及在形成路径依赖之后的策略行为不仅容易产生对总体局势的误判,还为后期的政策困局埋下了伏笔。在此背景下,地方扶贫工作遭遇“指标困局”,即地方政府很难实事求是去识别贫困户,只能在既有的指标约束下进行精准识别,扶贫工作陷入了反复识别,却仍难实现精准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治理经历了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苏联宪制模式及本土化探索,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新局面。百年宪法治理历程曲折蹒跚,终坚定向前,经验值得弘扬。宪法治理模式的移植当慎重,宪法的权威应维护,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创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根据支撑基础、责任负担、保障水平以及民众需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类型。改善型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是指通过各类民生项目的安排及民生待遇优化以促进民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的一种制度类型,是民生项目更加齐全、内容更为完善、治理水平更高、使民众各按其分的民生模式,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服务消费支出总额持续增长以便能够提升生活水平的民生类型,是那种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较高层次需要的模式类型,也是更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民生制度类型,因而具有综合性、完善性、激励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这要求我们优化民生类型设计及民生投入结构,补齐改善型民生短板,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年中国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随机调查数据,通过已有文献构建新媒体影响力和雾霾风险感知指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并探索新媒体影响力对雾霾风险感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提高新媒体影响力,能有效降低雾霾风险感知,而政府环保评价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的作用;并且新媒体影响力可划分为官方媒体影响力和非官方媒体影响力;官方媒体影响力不仅直接影响雾霾风险感知,而且通过政府环保评价间接对其产生影响;而非官方媒体影响力仅通过政府环保评价对雾霾风险感知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媒体融合时代下,提升公众对官方媒体使用频率,拓宽官方媒体信息发布喋道,完善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同时加强对非官方媒体的信息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完善政府风险沟通机制,对现阶段中国环境风险的源头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京津冀1981年以来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有效性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演变状况,并探究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其节能减排效果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颁布经历了早期各年份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到新世纪以来政策颁布数量显著增多、政策总体力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但三地政策总效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颁布数量增多引起的;京津冀三地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更多的是趋于实现短期目标,政策整体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人事措施、行政措施、引导措施、财税措施、金融措施等不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京津冀节能和减排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差异;三地对不同政策措施的使用方式、使用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京津冀协同推进节能减排的治理工作提出挑战.论文还从京津冀完善单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使用、加强市场手段的应用及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研究陷入了本土化与主体性双重困境,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深度转型,农村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大规模村庄研究的局限,要求中国农村研究回归深度的村庄研究,尊重农民主体性。在回归村庄研究的方法论上,文章认为要突破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等研究视角的局限,把市场化这一变量纳入分析视野中。村庄主位、农民主体、市场化过程同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互动逻辑,应该构成后中国农村治理研究时代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气候治理的1.0时期、2.0时期到3.0时期,城市逐渐实现了从“幕后参与者”到“共同引领者”的角色转型。这一转型既得益于全球治理理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更受惠于城市外交理论的推动和全球气候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之驱使。就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的这一“共同引领者”角色还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不仅在隐性的“南北分割”的权力结构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分歧中,面临着对外发展的困境;而且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气候治理行动的“单向”型构造及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治理责任”的两难抉择中,面临着对内优化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可以采取“两条干路+六条支路”的“两轨并行”式路径来寻求合理的应对之策。国家可以在寻求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身份认同之时,进一步完善国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立法,并赋予城市以一定的自主性;而城市也可以在深化城市气候外交,加强与国家的“双向”型气候治理互动的同时,推动“韧性城市”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