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子档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将逐步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在分析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保证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讨论了如何科学、有效地提供电子档案利用。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管理数据处理方法,把公司管理上的数据看成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利用小渡函数将该时间序列分解到不同的频率通道上,然后将分解后的信号当作近似的平稳时间序列,用一些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预测,同时对中国足球彩票若干期的销售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和预测,并将结果与实际销量以及用传统的AR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外国和中国香港反贪污贿赂通常适用三个特殊证据规则 :一是证据排除规则 ,主要有坦白保护规则和习惯排除规则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坦白免予起诉规则、坦白不得采证规则两项内容 ,后者包括合理排除规则、公务行为除外规则和完全排除规则三项内容。二是证据推定规则 ,其适用的前提是必须已证明一方行贿或受贿 ,并允许被告人反证 ,同时对案件性质、范围以及贿赂数额又有一定的限制。三是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包括证明的主体、对象、要求和效力 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汉、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和推理能力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汉、藏、蒙古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总体趋势上呈现不均衡;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推理能力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认识水平与概括能力制约着不同民族大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为文铺排渲染,辩丽恣肆,陈说事理纵横捭阖,体情状物酣畅淋漓,堪称先秦史家之文中的出类拔萃之作。在论理技巧方面,《战国策》的文章大都善于分析形势,指陈利害,好设机巧,引人入彀,诱敌就范,进退有据,擒纵自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语言而论,《战国策》之文大都放言无惮,绝少掩饰,文辞铺张扬厉,气势恢宏,且又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富于华彩,其语言艺术的精熟富丽,也大大超过了先秦其它几部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7.
博弈逻辑中归纳合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合理性问题最初是由休谟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了各种解决途径.在互动的人群的博弈中,由于总是存在某些公共知识,通过若干次博弈,总是有可能达到纳什均衡,因此归纳推理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Previous research concerned with children's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as examined the capacity to predict or interpret 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icit proposition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he or she will undertake that action’.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formulation for understanding acts of omission are outlined and an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introduced. This version holds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and whe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no co-occurring outcomes of that action whose avoidance is desired more highly than is the originally conceived end, then the actor will undertake the action which will satisfy the original desire’. An experiment is reported which examines 4-, 5, and 7-year-olds' ability to predict story characters' actions on the basis of either their true or false beliefs concerning undesirabl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suit of a desired end. Children of all age-groups provided evide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owever,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noted between the ages of 4 and 7 years in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circumstances involving false beliefs.  相似文献   
9.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in negotiation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0.
A.R. Montazemi  K.M. Gupta 《Omega》1997,25(6):643-65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ask information (TI) provided by an interface agent during the idea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on step of the problem formulation stage of th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The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was based on solving diagnostic decision problems in the domain of complex industrial machinery. Ten domain exper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Decision support was provided by a case-based reasoning system. Findings suggest that TI provided by the interface agent had no effect on the decision maker's performance, nor on the associated cognitive effort. However, a verbal protoco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ten subjects used the interface agent to verify their decision processes. The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current findings in the area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