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745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4135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717篇
  2007年   1093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性,认清党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党群关系中的新情况,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探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新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
幸福指数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关注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将“幸福指数”变为现实,同时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形成农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的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心在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因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大众化和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大众化和先进性 ,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造就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5.
对劳动力载体的保护是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指向之一。面对矿难对劳动者生存权的侵蚀,加强矿难治理的准备工作,就成了生命对社会的合理诉求。这其中对劳动者生存权的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发展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顺应时代潮流 ,调整思路 ,趋利避害 ,才能把握主动 ,使校园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和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化校园”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 ,对传统教育进行全新改革后形成的 ,符合建构主义要求的全新教育环境 ,要求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综合提出一种“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对其组成、特征、要点和建设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此文以绍兴县西蜀阜村为例,基于对大量翔实资料的实证分析,阐述和探讨了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村落社会结构分化的历史进程、决定因素和现实状况,探讨了阶层分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对深化沿海发达地区中心镇村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利益关系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利益分化和重组。在这个利益分化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来源多样化、经济利益差距扩大化和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化等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应特别注意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并进行合理的利益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利益集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条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儒家思想亦由精神领航员的地位转而滑向边缘。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衰落,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无序和混乱。重构社会主导意义系统,促进精神世界的和谐就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