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传统的报应论和预防论做了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辩和批判,试图追求正义与效益两大法律价值在刑罚适用中的最大体现.在正义与效益两者相矛盾的时候,当优先考虑正义这一法律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的无神论思想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大量体现,其中虽然写了许多神仙的故事,但是这些神仙的名字都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警幻仙姑;而地名则叫大荒山,无稽压,太虚幻境等等.曹的用意十分明确:这些不过是渺、茫、空、幻,荒诞的无稽之谈,属于"贾(假)语村言",和此书不记何年何代,地点可南可北一样,都是为了给此书蒙上一层虚无飘渺的色彩,以掩盖其现实严肃的政治内容.曹雪芹虽写了一系列神话故事,但一写到现实的和尚,尼姑,道士,道婆一类人物,大都采取揭露和批判的态度.与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大量传播神权和因果报应得封建迷信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监狱行刑目的应是刑罚目的的具体体现,具体的内容包括报应目的、特殊预防目的和罪犯回归社会目的。报应目的是人类历史上刑罚产生根本原因和刑罚属性在监狱行刑中的体现;特殊预防包含着现代刑罚理念的合理元素,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人本主义的提倡;罪犯回归社会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是整个社会的切实愿望,也是监狱行刑的终极目的。三目的相互衔接,前一目的为后一目的的手段,后一目的为前一目的之实现提供方向,形成了平衡与和谐的监狱行刑目的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是佛教主要教义之一,它于东汉末年随佛学东渐,登陆中土,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意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观。这种新型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至唐代,在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世、冥间、畜道及天界四种主要的报应模式,影响波及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刑罚正当性根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的正当性根据是刑罚基础理论中一个重大基本问题,贯穿于制刑、量刑和行刑整个刑罚制度运行的始终。关于刑罚的正当性根据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之争,以及以后出现的调和二者的折衷论。文章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兼顾中国法律传统和实际,提出以折衷刑的见解来解释我国刑罚的正当性根据是符合我国的现实价值取向的,进而达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主要分为古典学派(旧派)和近代学派(新派)。古典学派最早系统阐述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刑事责任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责任;在刑罚论方面,早期古典学派有学者主张目的刑论,但大多数古典学派学者主张报应刑论。近代学派对犯罪原因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的反社会人格;基于社会责任论,近代学派反对报应刑论,主张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目的在于防止再犯、防卫社会;近代学派在保安处分和刑事政策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就意志是否自由、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刑事责任本质为何、在犯罪认定上应当坚持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刑罚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了长期论战。论战结果是两派在责任论、刑罚论等多方面走向融合。两派论战还促进了后期古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刑法学者通过对法西斯刑法思想的清算和以往刑法思想的反思,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刑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世代对立的报应刑理论和预防理论的论争导致目的刑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这为非刑罚化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刑罚谦抑性、人道化理念和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把非刑罚化思想推向了成熟。非刑罚化从制度设置上就是指刑罚宣告的回避、刑罚执行的回避以及犯罪人的社会化处遇。但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长期以来对非刑罚化的存在持一种否定态度,因此,应该从犯罪结果的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的非刑罚化两个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非刑罚化制度。  相似文献   
8.
诅咒(赌咒)、发誓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诅咒(赌咒)和发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并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诅咒、赌咒和发誓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来看,其形式决定内容。诅咒、赌咒和发誓作为社会规范,自成一套规范体系,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结构,其实现的路径是通过神的力量保证实施的报应系统,是一个社会不能或缺而且不能被替代的重要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9.
在《儒林外史》中,诸如本体性空、无常空苦、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经世济众等佛学思想比比皆是,体现出一种"以无住为住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空感和禅意。深入探寻隐含在《儒林外史》中的佛教内蕴,有助于更好地审视这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0.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有头有尾,人物结局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确定,叙述时序比较单一。老舍更明白城市普通居民心理对于善恶各有报应的要求,所以他的小说也很注重关于善人恶人不同结局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