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选择德语中14个表征空间性状的形容词,探究其时间映射特质。研究发现:长/短、大/小、远/近、高、深可表征时间,其余则无法表征时间。具体特质如下:存在“一维>二维>三维”映射维度等级;存在“长短>远近>高深/大小”映射宽幅等级;正向形容词比负向更易表征时间。这种映射特质主要与时空相似性、认知思维及隐喻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3.
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朝鲜族两重性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朝鲜族形成了注重秩序、积极入世、民族传统心理与现代意识集于一身、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民族性格 ,在这种民族意识的支配下 ,延边注重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 ,注重品牌效应 ,也重视打造民俗形象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我容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9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高自我容纳大学生人际容纳三个维度和总分与人格的三个特征及总分间,除外向性与容纳他人、宜人性与自我容纳、尽责性与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相关不显著外,均呈显著正相关;2、低自我容纳大学生中,外向性和尽责性与人际容纳三个维度和总分相关均不显著;宜人性与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相关不显著,而与容纳他人和人际容纳总分相关显著;人格总分与容纳他人和人际容纳总分相关显著,而与自我容纳和对他人容纳自我的感觉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左思风力之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晋诗人左思的诗风在西晋文坛上独树一帜,称之为“左思风力”,前人对此有较多地论述,然而就诗风形成的原因却缺乏深入地探究。本文试图从社会时代背景、家庭因素、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对此加以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把握左思其人及其诗风。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受家庭变故 ,家庭成员以及自身感情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格特质———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和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 ,并以伟大的人格特质通过作品的渲染构建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李杭育是新时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葛川江系列小说"对民族文化中的下述正面因子进行了呈现并给予了赞许、认同的价值立场:搏击凶险、抗争自然、捍卫生命并由此喷薄强力、意志力的生存品格,执拗、倔强、坚韧的生命特质,血气、野性、自由自在、率真的生命形式,重情义、守孝道、讲仁爱、善良的伦理操守。  相似文献   
8.
在校大学生人格特点变化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来自计算机系、法律系和哲学系的81名男女大学生在其1年级和4年级时进行两次16PF测评.两次人格测评结果的比较表明1.大学期间(20岁左右)是学生人格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2.大学专业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变化施加了"异化"影响;3.我们的大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变化的影响效果基本上是积极的;4.男、女大学生人格变化的方向显示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 1994~ 1998年通过“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INGER)引进的 351份“灌溉稻极早熟、早熟观察圃”(IIRON -VE/E)稻种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 ,从中筛选出一批具有优异性状的基因型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0.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社会正常秩序和群众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在打击该类犯罪中,如何正确认定则成为执法的关键,从"明知"和"参加"等方面对认定该类犯罪进行探讨以期在实践中能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