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5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尽管形态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已经提高了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但数字化标本库仍然存在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文章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乳腺癌组织分子分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为例,探讨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该虚拟仿真实验将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乳腺癌形态学与分子功能相结合、乳腺癌的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相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劳务输出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我国电力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其发展的差异性决定,电厂的劳务输出必然要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出现在经济生活的舞台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因势利导,因时施策,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促其成长为发电厂多种经营一大新产业。  相似文献   
3.
以高速铁路为载体的城市群联动效应正在改变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然而,对那些想以高铁建设来实现发展梦的城市,究竟能否如愿还需实践证明.文章以“哈大高铁”沿线城市为考察对象,利用“去哪儿”网客运列车预定系统抽取城市铁路关联信息,构建东北狭长城市带发展的三重差分评价模型.结果发现:哈大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大城市间的关联度相较之更为明显;城市铁路吸附能力强弱分层明显,提早开通高铁的大城市能够借助“吸附效应”获得短期增长,使经济带沿“哈大高铁”呈现“极化轴”特征.通过识别东北城市铁路可达能力为高铁所改变的过程中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审视以轴线城市为重心的东北城市带发展态势对周边中小城市可能形成的未来发展约束.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今世界的发展有力地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则是实现这一重要任务的根本途径。个性化教育问题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结合各高校学生的实际,寻找大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遇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给出口、内需和投资各方面造成了极其困难的局面。本文依据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及有关资料 ,针对性地分析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与条件 ,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以及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导游业务》是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旅游专业学生掌握导游人员带团的技能和技巧.其中涉及到的程序很多,实践能力极强.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掌握本书知识,运用环境情景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针对中专旅游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运用环境情景教学法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7.
论过剩经济     
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 ,运用供给与需求及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原理 ,分析了过剩经济的表现 ,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过剩经济的治理对策 :积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深化体制改革 ;调整结构 ;进一步扩大内需 ;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 ;扩大出口、适度进口、合理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鄂温克族民族生命意识的发掘角度出发,将民族发展、人性演变与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思考等因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描绘了鄂温克民族发展历史的同时,使得整部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也产生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是指通货紧缩因素在国际间蔓延并造成一国通货紧缩影响他国经济运行的现象。阐述了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载体、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防治通货紧缩国际传导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善的定义虽存争议,但善存在着层次性却是可以确定的。从利己与利他角度而言,传统伦理学将纯粹利他视为最高层次的善,而我们则认为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最高层次的善,对最高层次善的不同界定,是奠定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基石,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