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淑晶 《社科纵横》2012,(11):84-87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不断解放自身,创造理想的世界;反过来,文化给人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规训和框定。这种规训和框定,就人类整体而言,代表积极的力量。但具体到个体,当其现实生存与文化的框定存在距离的时候,文化的框定便有可能使人陷入矛盾、焦虑,甚至导致生存的危机。《天津俗人》对此有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何弥合指向抽象、整体的人的文化规训与具体的人现实人生之间的裂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学存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文学存在之思辟出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存在显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由文学文本通达文学存在。开启文学文本存在之思,需要澄明文学文本变体。文学文本不以自身而是以其变体形式存在。文学文本始终异在。  相似文献   
4.
刘俐俐  田淑晶 《学术研究》2005,(10):121-125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不仅注意力的最终对象是文学文本,而且缺失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本文在借鉴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本位”视角,提出人因为与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话语受阻而导致自身存在无法实现,所以萌生了文学阅读欲求的观点,并以此为阅读理论的逻辑起点,将文学阅读活动划分为前阅读阶段、阅读阶段和后阅读阶段。我们试图通过论述这三个阶段及在各个阶段中主体角色、文本样态的动态转变,在整体观照中把握文学阅读活动,从而揭示文学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并对文学本体予以反观。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思想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中,如何构建现代中国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思维已经成了近年来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在这其中,"文学感悟"、"文学体验"又显然具有某种核心的意义,如何在发掘现代文学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与概念,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认真讨论的重大课题.为此,本刊特地与国内其他学术刊物一起,分专题发表国内学人的系列新见."文学感受与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建设"议题由李怡教授与解正德先生共同策划,李怡教授主持.目前,参与讨论的其他刊物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名作欣赏>和<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似文献   
6.
关注中国诗学对圆美的崇尚,针对偏重文化勾陈、哲学溯源的研究现状,采取深入到诗文本内里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析解文本各层次圆的不同意谓,思考"诗何以圆"。本文提出:诗圆的最高境界是包蕴在以圆形物喻诗论说中的圆转无穷之圆,诗文本咏物、叙事、书写人生情境呈现出的"是又不是、不是又是"的特殊态势形成了体验上的回环往复,从而使得诗文本圆转无穷。造就"是又不是,不是又是"特殊态势的书写机制,在"咏物"中最为复杂。咏物徘徊于"是"与"不是"之间缘于对物自性的悬置,其手法主要有文化侵入和幻化。而之所以产生悬置物自性这种书写机制,是因为中国文化中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观对物之存在有特殊的阐说。  相似文献   
7.
田淑晶 《理论界》2014,(6):119-121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心理过程服从两种基本倾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原则存在于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决定着生命的方向和生存的方式。孙犁的《铁木前传》展示了服从不同心理原则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关于女性和童年的叙述中隐匿着叙述者关于生存原则选择的含混价值观和矛盾的情感态度,而这似乎是人类之于由生存原则选择引发的生存困境的典型立场之一。  相似文献   
8.
田淑晶 《理论界》2013,(7):132-134
从外部原因考,中国诗学中的以悟论诗与以佛禅论诗、以佛禅喻诗有密切关系;从诗学内部论,诗悟论有其文本缘起。由于对诗文本语空、象空、境空、理空、意空的体验和祈望,使诗家重悟、倡悟。表现为"空性"的诗文本,何以非"悟"不能解?非"悟"不能作?其中隐匿着对佛学"空"、"悟"相成逻辑的沿循。  相似文献   
9.
田淑晶 《理论界》2014,(7):149-151
悖论是诗歌语言的菁华。诗歌中的悖论语言是如何构建的,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基本模式,悖论的诗性功能依托怎样的语言机制,是悖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悖论区别于它者的基本规定性是针对一个陈述的判定中共存荒谬与真实两种相互矛盾的判定。判定依赖特定的话语系统。诗人通过不同话语系统的并置和转换创造了悖论。悖论的诗性功能源自不同话语系统转换和并置产生的否定和虚无。  相似文献   
10.
崇尚“空”的中国传统诗学富于东方特色和理论深度,尚空思想的最初建立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之前,“空”大都作为一般语词使用,词义最初指称“孔”、“洞”等具体物,后来表示该具体物的特有物态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空”与佛教核心范畴ūnya在内涵上相对应,遂成为sūnya的稳定译词,有了范畴意义.苏轼申明佛教之空的诗学地位与价值,使尚空思想在诗学史上首次得到明确而专门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