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9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文学的魅力是人类需要文学的真正原因,文学批评应为文学具有或保持魅力而进行。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却远离了自己的职责,或去搞所谓理论批评,或去进行文化批评。文学批评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获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应取“文化诗学”的理论,以使自己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
动生电动势与暂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民 《殷都学刊》1994,(2):30-32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自学术、学人由"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被拯救出来后,"重视人才"的崇智氛围,使"臭老九"地位直线飙升.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海内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某些欧美日本学者师承韦伯的理论,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孕育出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因素;某些海外华裔学者则宣扬"儒学第三期复兴",呼唤儒家文化风行的"第二轴心时代".前者否认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狃于多而失于一;后者忽视传统文化本身是二元的甚至多元的事实,执于一而失于多.二者都不能科学地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政治哲学受到晚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权力合法性来源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法治学说的影响,至少在九个方面与西学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一是论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与西学论人性和国家起源之关系相通,二是对“正统论”的批判与西学论“霸政非正”相通,三是对“民岩”的分析与西学论如何解决统治者畏惧民众的问题相通,四是论“环相为治”与西学论权力制衡相通,五是论“君之是不是,丝毫也不可带过”与西学对“王惟所命亦无不是”说的驳斥相通,六是论“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叟者事君”与西学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相通,七是论“豫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外”与西学论“王而不遵法度则非义”相通,八是论“以法相裁……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焉”与西学论“法度者,乃上下尊卑所均而无异”相通,九是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与西学论“严以治官、恕以待民”相通。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的前提和基础.以往相关研究厘清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意义和现状,阐述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困局的破解有所助益,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鉴于此,本文在评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了研究深化的三个进路:研究重心应该从强调硬件环境转向受教育主体理念和行动的研究;研究导向应转变为实践导向,注重学术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性;研究视角从宏观分析转向微观机制研究,微观着手,放眼长远.最后,本文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民族教育的社会价值,提出了三个研究课题:基础教育何以引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成功转型;基础教育如何培育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基础教育何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就人性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以及"灵"与"肉"的关系?如何看待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作为"善恶之原"的自由意志?道德之善是"率性"还是"克性"、是"复其初"还是在实践中生成?对话既使西方学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人性论的理解,也从多方面启迪了中国哲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李贽、徐光启、杨廷筠、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焦循、赵翼等人的理论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人既吸取了西方哲学的精华,又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加以淋漓酣畅的创新,从而把中国哲学的人性论提高到了一个比基督教哲学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作为六朝三大画家之一的顾恺之在绘画领域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以形写神”论的实质内容及其形成的深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教授为了重建他一生"志在富民"的学科,躬身来到"陇中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来到黄河上游,来到丝绸之路民族走廊的"小民族"中间。他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伊始,又及时提出"西部大开发中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问题……。他想到,他说到,他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他重建着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学科。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扶贫的一个革命老区县,其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道情皮影"红火不衰,足显其"文化遗产"的不菲.物质极度贫困,又何以保存、传承了传统民间文化的丰富?本文据近年数次田野工作,对所观察到的这一"事象"的生态与文化植被、生存与生活态度、神灵与人的谋略和智慧等,思考、描述,期以引发今天的我们对民俗学与人类学某些问题的联想,以挖掘一种深远意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