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津门作家笔下的"津味"日趋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津味文学从眷恋本土到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津沽原有的风味,酝酿了一种新的韵味。一、传统"津味"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起,以冯骥才、林希等为代表的天津作家,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因其文学作品中展示了鲜明的津沽风情,被称为"津味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津味文学的价值更偏重于地域民  相似文献   
4.
李小茜 《理论界》2014,(12):72-75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长廊中首屈一指的文学作品,梁斌突破主流政治态度以及个人主观倾向的困囿,恪守民间立场的精神站位,借助城市与乡土的二元空间展演了数量可观的女性民俗文化,如生产工艺、婚恋礼仪、衣食住行、生育民俗等。这些女性民俗在担任民俗文化记录与展示功能的同时,传递了梁斌对于广大农村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作家竭力追求的民族气魄。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寓目成咏"一时蔚然成风,钟嵘于《诗品》中首次使用了"寓目辄书"这一批评术语,阐明了中国诗歌强调以精深直觉去点悟即目印象的传统。这一新变与郭象哲学于相似的思想文化脉络之中生发而来。一方面,郭象哲学对"逍遥"的重新定义,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寓目辄书"的兴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郭象哲学独标物各之"有",发现了现实的审美对象,高扬自然生命的原发精神,强调寓目之下的个体鲜活,是为"寓目成咏"对应之哲学阐释。作为一对桴鼓相应的文学现象,郭象哲学与"寓目辄书"开启的即物即真的审美观照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侠文化古已有之,及至唐代风气更盛,咏侠诗创作也渐入高潮,这时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诗篇甚繁,呈现了一派独特的风貌。咏侠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初盛唐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增强了唐诗的艺术魅力,扩充了唐诗的艺术容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积淀了600多年灿烂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吸纳了中外、南北各种文化精华,素来以“杂”著称.对于天津民俗民风大规模的文学书写,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津味文学的兴起.这一时期,冯骥才、林希、张仲、肖克凡等津味作家致力于凸显作品的津味特色,将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特征加以呈现,推动了津味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符号,浓缩了一个城市自然、人文的精华,是想象城市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名片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识别性、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塑造城市名片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是对城市历史、自然、现实与未来的提炼与想象,是对城市精粹的集成和彰显,其中对城市名片的定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虽然《周易》与《文心雕龙》的比较研究早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但专就《文心》中情与言、物与情、心与言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而联系周易来谈的还不多。实际上,以上几组范畴对《文心》对《周易》的接受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每当前述几组范畴并列于骈句之中时,总是存在着表与里、外与内、本与末、主体与客体这样的对待关系。其次,所谓"心物"关系,又分为由外及内的"物—心"和由内及外的"心—物"两类关系。而对于这两种关系,《物色》篇作了全面的阐发。最后,《易传》对《物色》篇的影响,远不止于"联类":在生命美学层面上的契合,才是刘勰的真意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小茜 《社科纵横》2014,(8):127-130
唐代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频繁,西域商人在两京和其它地区开设酒肆,其中许多歌舞侍酒的西域女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从侧面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共相融合。唐诗中的胡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热辣貌美的西域女子到中原思妇的形象转变,传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