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使用传统的判案理论系统分析了拉伦茨氏的方法论体系。指出,拉伦茨氏方法论的基础是欧洲传统“名判”逻辑,其设定目标乃个案公决。拉伦茨氏强调了法官“续造法”的权力。所续造的“法”不是条法,而是曾经自主运用诸条法的模式,它理应有“现行法”的拘束力。“条法库”的缺漏由审判员以法律运用技术补足。诸准则之不谐或与宪法条法的不谐需赖“法益衡量”调谐。分析结论是,拉伦茨氏片面突出法官的自主地位,其方法论在本质上是现代法治社会一种尚需调制的折衷系统。  相似文献   
2.
因特网架构的生成、特征及其网络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问内容的"包交换"信息传输方式、开放的"TCP/IP"网络运行协议和万维网信息自由共享设计理念构筑的因特网架构,赋予了因特网开放性、虚拟性、非中心化和自由价值精神的基本特征,并由此引发了人们伦理生活嬗变。由此,网络伦理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为因特网架构内在特质所规定,网络伦理问题源于网络空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7,23(5):121-123
传统人文学术素以经学传世。但经学的学术底蕴迄今不明。这导致本土学术高低不能以本土标准衡量的现象,墨家学术亦无深入认识的台阶。此文以《大取》关键字考释揭示"经"具有学术水准标尺功能。此功能源于"经"要求文言所含前提与负面判定呼应。这个水准是判罪文言应该具有的水准。"语经"是墨家在继承夏商周刑制思想形成的判罪论证的文言规范。它是本土法学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4.
礼法系统起源问题是秦以降难题之一.历代《履》卦词等训释的检讨未能解答此问题.《易本命》孔子易虎论的训释揭示,星象三垣中紫微垣勾陈的数术基础是天数之纲.《山海经》三文献训释表明,“神陆吾”即“申履”,肩吾、连叔、陆吾出自一名递变,都谓尸教宣讲“履”卦.卦词亦陈述易象、历算的碓定性.尸未得,将牺牲.不从礼法的世俗邦君也不得救赎.虎象征着《履》所含礼法的至高威望.考古资料证实,华夏礼法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  相似文献   
5.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8,24(6):53-58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却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他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的发生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本质发轫于生活的冲突和失序,网络道德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生成、应用和规制而引发社会生活的冲突和失序而产生。因特网架构内在特质不仅规定了网络空间向度,也是网络道德核心问题得以发生根由。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价值负荷的多元化和因特网商业化渗透的加深必然导致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8.
中华法系的本质属礼法,《尚书》在礼法形成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西汉以降,礼法研究未能澄清两大问题:一是信史时代宜从何时起算。二是孔子序纂《书》可否视为更改史料。此二问题的解答在今日尤其重要。它约束着中华礼法体系研究的系统化。考证揭示,基于伯夷的记时精确性,中华礼法信史断代应定在尧舜时期,而非夏朝。讨论揭示,孔子以良史之能纂序《尚书》,这根本不是更改史料,而是升华《坟》《典》内涵。此讨论结果为礼法研究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礼法研究对于《尚书》学的依赖迄今未能导出宏观规范说,以致帝舜邦畿政治构造不清,礼法问题的结构价值因而不明。其根源是学界不曾自省《尚书》学方法欠妥。讨论揭示,此等欠缺导致两个链式问题:一是没有夯实虞史传《虞书》的语言可靠性基础,亦即尧舜时代语言哲学基础不明。二是此等欠缺催生宋明清学人的孔传《尚书》怀疑情结。讨论亦揭示,伯夷由于职分特点能够以近乎全知的叙事视角记述尧舜业绩,而其全知叙事视角的基础是舜帝设定的语言哲学,其核心是古文时态观。基于此重大发现,且在兼顾孔子理《书》视角的前提下,舜邦的政治构造得以揭示,从而为中华体系礼法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