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判断标准,我国刑法理论中存在着“必需说”、“基本相适应说”和“相当说”三种不同的主张,但由于“相当说”理论根基的不稳定性和具体标准的模糊性,目前主要是“必需说”和“基本相适应说”之间的争论。结合正当防卫的立法目的、公民发动个人防卫权的必要条件以及判断防卫行为是否过当应秉持有利于防卫人的价值立场等参考因素,成立防卫过当必须同时满足“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两个要件,而且行为要件是更为前置性的判断因素(二分说)。据此,“反杀型”案件是否成立正当防卫的司法判断需要将防卫行为是否具有必需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防卫后果的意义退居其后,“唯结果论”的实践做法亟须修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以及民间文学整体研究的方法,考察湖北长阳廪君神话的流传轨迹,并以此为个案,探讨当代民间文学传承的新特点,即传承主体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和传承线路的跳跃性与反哺式传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重要转变,原来的代理式政党被以项目为基础的纲领式政党取代,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推行了许多发展项目。文章运用集体欢腾的概念,对泰北乡村的农家乐项目进行民族志描述和分析。农家乐项目的实施过程嵌入在地方文化实践当中,表现为项目在原有的有灵空间中展开,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方式来实现,以及项目实施过程所具有的集体欢腾的特点。文中将这种项目治理模式归纳为欢腾式发展。欢腾式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项目实施过程的意义超越了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考量项目实施结果的意义,而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绩效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开放性以及重组的可能性应当成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中国“美女蛇”故事的古籍文本和当代口头异文 ,将其划分为“蛇妖妻”和“蛇贤妻”两种亚型 ,其中 ,以《白蛇传》为代表的蛇仙妻故事发展为美女蛇故事的主流 ;关于美女蛇故事的源头和演变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观点 ,并赞同立足于中国本土民俗文化传统来阐释美女蛇故事的发生问题 ;通过对众多美女蛇形象的分析 ,作者认为美女蛇形象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不公命运以及她们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宗教的现代转型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宗教人类学与宗教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部分借鉴了宗教个体化的概念,通过对于美国东镇一位神教会的民族志研究,以礼拜仪式为中心来分析该教会如何在尊重和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同时,倡导对人类共同体价值的追求,并维系着教会的组织化形态.在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讨论了第一次宗教个体化与第二次宗教个体化之间的关联.如果说第一次宗教个体化造就了新教,那么,第二次宗教个体化会带来什么?宗教性是否可以取代宗教?最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以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宗教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海外民族志研究者与对象国的本土学者进行交流所产生的文化间性,具有深刻的民族志寓意。文化间性在这里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本土人类学家的生命体验、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将是人们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能由民族志文本来呈现。其次,与本土人类学家的知识交流将在人们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并由此产生对于国际人类学话语权威的反思和解构,这构成了海外民族志的重要知识论背景。跨界研究将不再是"帝国人类学"所代表的把政治与知识上的优势强加给对方,而是意味着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意义。对于内部视角的重视,多视角的形成以及交流后产生的互文效果应当是构建世界人类学这一学科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女故事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之一.本文将龙女故事分为“龙女报恩”、“龙女与凡人婚配”、“煮海宝”和“乐人与龙女”四个亚型.对于龙女故事的起源与演变,本文综合了60年以来的各家研究成果,从龙女故事的印度源流与中国化两方面勾勒出其形态的发展脉络.龙女形象与“求如愿”母题的结合使“  相似文献   
8.
学界一般都以政治代理主义和垂直的公共性来解释当代泰国的“买选票”现象 ,乡村选举被视为以金钱交易为基础、薄弱的公共性的产物。一个泰国村庄的选举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公民代表如何与选民建立密切联系 ,以及地方头人如何在政党、政府部门与村庄之间或者说国家与地方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从而造就发达的公共交往空间。国家试图通过法律约束候选人与选民的交往方式 ,这必然导致民间社会的抵制。本土的公共性逻辑的可贵之处在于 ,公民总是在与其他公民的关系中来定义自己的公民身份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或虚构的场景 ,而是通过公民之间的交往投射到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当中。在将关于民主的普遍理解融入到本土实践方式的过程中 ,知识分子必须正视由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所决定的多样化的民主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通常将旅行看作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世界的过渡仪式,仪式理论这一分析模式的不足在于,它将作为旅行者的时空与作为日常生活的时空割裂开来,忽略了旅游过程中意义生成的语境所具有的交互时空特征。通过对泰国北部中国游客的参与观察,我们发现中国游客对于泰国的文化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生活空间的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比较的结果。本文认为,出境旅游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旅游人类学和海外民族志研究关注的对象,我们应拓宽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在以仪式理论为基础的"神圣旅程"范式研究外,思考如何在交互时空的语境中分析游客的文化反思与意义生成过程,从而探索实现作为文化批评的旅游人类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于中国人类学面对新的全球化形势、整个社会科学界倡导区域与国别研究、民族志对象在国内和国外全面扩张的局面,重写原来的基本陈述,形成2.0版,主要根据“世界社会的人类学”的认知与定位而刷新了中国人类学的学术意识。希望以此方式呈现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新进展,呈现人类学同仁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与不同观点,推动人类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此版本正文由高丙中、郭金华拟稿、改写,部分内容参照了诸位评议人的意见。评议人的意见由龚浩群、熊志颖汇总、整理,此次发表时由高丙中作了删减。我们邀请以青年为主的人类学学者笔谈,就基本陈述的条款发表自己的阐释、疑问、批评和修改建议,与基本陈述2.0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内容。为了征求同行的意见,我们还于2019年9月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会议室专门召开了一个工作坊,周大鸣、朱健刚、富晓星、赵丙祥等老师参与,龚浩群、张帆负责组织,邀请多位年轻的人类学者到会批评。希望以后有机会把大家在会上的意见整理出来。(在此对所有参与者、贡献者、服务者表达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