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文选》选文定篇之得失,古人多有争议,骆鸿凯《文选学》问世以来,赞扬一派成为主导,但骆氏意见颇可商榷。较之今人选本,可知同期大量文章精华未收入《文选》。作为一部总集,《文选》不录经史诸子,对陶渊明、鲍照等大家作品取择失当,因而总体上未能完全达到"总集之为书,必考镜文章之源流、洞悉体制之正变、举历代之大宗、柬名家之精要"的标准,因而《文选》选文定篇存在显著失当。这一失当有着深刻的原因,它又可以结合时代风气、儒家文学观及编者出身等方面来理解它。  相似文献   
2.
谢庄诗与文,各有繁密与清雅二体。繁密之文,用字庄重典雅,广泛使用对仗,影响很大。清雅之文,以《月赋》为代表,成就极高。诗歌中的清雅之作,风调悠扬,情韵空灵,最能代表谢庄诗歌的成就。至于诗歌中的繁密之作,主要是为应制颂圣而作,堆砌填塞,内容空洞,了无足观。  相似文献   
3.
《玉台新咏》常被认为是一部宫体诗的专集,实际上,《玉台新咏》中还有很多不以宫体为趣味的诗作,从反映现实的角度可将这些诗作分为三类:表现社会生活的、表现家庭生活的、表现爱情婚姻生活的。此外,《玉台新咏》中被后代视为宫体诗的作品,即主要是以女性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和以咏物来展示艳情的诗作,也不能全部归入宫体。  相似文献   
4.
《离骚》的主人公一般认为是作者自己,但照此理解,牴牾甚多。从作品的整体意境、政治功能来看,《离骚》的主人公不可能是作者自己,而是高阳氏的裔孙、后被帝喾诛于庚寅之日的祝融,《离骚》所述——特别是开篇部分皆依仿祝融事迹。祝融作为《离骚》的主人公是由于他与作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儒家思想的片面影响是造成后人将主人公坐实为作者本人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诵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很早就受到重视,文学诵读风气的浓厚与经学隆盛、科举发达关系密切。晚清以降,随着经学告退、科举废除、白话文盛行,重视诵读的传统失去了依赖;而今的学科增多、文化多元、学术务虚更进一步促使诵读走向衰落。如今,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日渐生疏,这与诵读受重视的程度下降是有关联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涉及写作与研究水平的下降及思想文化上的隔膜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7.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引起了教学第一线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讨论。最近,《语文新课标与高等师范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及安徽省部分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就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他们认为: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要与中学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尤其是精心设置选修课序列;在教学目的方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大学生文化个性的重塑;在教学手段更新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诵读教学、重视对学生学术素质的培养等。同时,专家学者们也谈到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期引起更多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前人在论及晋宋诗歌由玄言到山水的转变过程时,多认为谢混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今人更认定谢混是以其山水之作来开始这一变革的。笔者认为谢混是以他清新浅畅的诗风消解了玄言风气,他的山水之作在变革玄言风气方面并无突出作用,而且山水诗的成长史上,他也并无开先之功。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由于每讲一个历史事实都要讲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使学生很容易误解学历史简单、枯燥,只能死记硬背,很少动脑思维。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耍调动学历史课的积极性、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智能。一、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1.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多、内容繁杂,时空跨度大,而且  相似文献   
10.
汉赋源自诗、骚,楚辞是赋的文学地理形态形成的关键环节。以《离骚》为例,它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它的时间序列并不清晰,相反,通过对分时性的情状进行空间并置,把属于时间序列的情景并置成空间画卷,变情节叙述为空间铺陈,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汉赋扬弃了楚辞人神杂糅的多元时空,代之以现实的地理空间,汉大赋以地理内容为表现对象,刘勰以"体国经野"概括之。从地理角度来研究汉赋是文学地理学的领域,汉赋这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拓,汉赋的地域特色、地理变动与汉赋的关系、汉赋的地理表现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