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莹 《领导科学》2020,(3):47-50
领导者在工作生活中若颠倒讲究与将就的适用范围,就会过度计较在意表面形式、层级划分、个人利益和工作环境而轻任务执行、岗位责任、民众诉求以及政策效果,容易引致其本末倒置、重心偏离、取向异化、示范错误。为规避错误标准下的错误行为,领导者于公必须讲究,于私则须将就;于主必须讲究,于辅则可将就;于众必须讲究,于己则应将就;于事必须讲究,于功则可将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展示设计色彩运用的重要程度入手,详细论述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诸项因素及其关联对色彩运用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展示设计空间界定、色、光、声以及色彩三属性及其变化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色彩功能,得出了"设计师必须对展示空间做出有创意的界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懂色彩构成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性数据,重视展示设计中空间色彩的穿插呼应,熟练掌握空间色彩协调搭配的基本方法,并注意不同的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心理效果,才能使色彩运用效果最佳、才能使作品吸引受众,从而更好地突出展示设计主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朱光潜的批评理论解释并提升了"京派"其他一些批评家的经验和印象,使其联成一气,建立了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代表了"京派"严肃自由的批评风气,成为其批评的理论"风标";其次,"京派"成员与怀有不同文学志趣的其他流派或个人难免产生磨擦、冲突与论争,朱光潜用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其助威、声援、辩护,忠实地维护"京派"的文坛地位。最后,朱光潜将自己的批评思想灌注到教学、著述以及办刊和组建文学沙龙等各种与青年接触交流的活动中,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趣味,为促进伟大文学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4.
曹莹 《青海社会科学》2007,4(5):104-108
朱光潜早期的文学批评从作品—作家关系的角度切入,体现出一个重要原则,即人格与风格相统一。在这一原则下,朱光潜受到圣伯夫、小泉八云、克罗齐等西方批评家的影响,衍生出三种批评方法:一是"诠述",二是"导解",三是"美学的人格"。对这些批评方法,朱光潜不仅在自己的文章里加以评介,还将其运用到具体作品的批评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如精密仪器及玻璃器皿的损坏率过高、实验报告中经常发生雷同的错误数据等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其延伸和拓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英语素质全面提高,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各项实践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外活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原则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英语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外语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原则、课堂提问的时机、问题的分类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提问这一基本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年俄语零起点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俄语辅修专业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当中。基于这种现状,以及绥化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对俄英辅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就迫在眉睫。文章力图通过对培养俄英辅修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中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的研究,为俄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强大的反拨作用,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测试内容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不仅对大学英语考核内容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工程教育改革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设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方向。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设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教学定式化、产学相脱节、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构建设计学专业新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彰显“全链式”培养特色,构建“跨学科—多体系”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制定“串编式”核心课程规划,实施“共享式”实践项目的组织模式以及建立相关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等,以期为我国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