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是奠定在"君子"学说的主体论基础上的."君子"乃是一个以超越的道德理性寻访人类价值之源的人文主体; 其基本性质乃由孔子的"文明"说与"文、质张力"说所揭示; 其道心道骨始终朗显在"为学致道"与"为仕事道"之间的价值抉择及其践履中.  相似文献   
2.
一、精神生产关系涵义精神生产关系,在最一般涵义上是指人们在进行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活动的社会控制结构以及相互交换这种活动成果的社会方式.它在内容上至少涵盖了以下几个展开着的环节:1、精神生产关系首先是指人们对精神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占有权.精神生产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就是精神生产者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新外王"说,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圣"的道德价值主体中开出中国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的"新外王".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通过道德主体如何"自我坎陷"而"曲转"为"架构"新外王的认知主体或形式理性来实现的.但这一独到深刻的见解也因此陷入到道德一元化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4.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容中道"、"天人合德"、"人伦之至"、"大而化之"等层面,揭示了"圣"的理念本质乃在于人性、人格之全面而丰富的能力系统及其对象化实践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不仅具有对物质财富的高消费能力,而且也具有对精神产品的高消费能力。试想:在高度知识化和信息化了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有哪一项离开了对知识的利用呢?没有。即使是那些被人们伦理化了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在今天也离不开生理学和医学知识的指导。开展对精神产品的消费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界所注目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容中道"、"天人合德"、"人伦之至"、"大而化之"等层面,揭示了"圣"的理念本质在于人性、人格之全面而丰富的能力系统及其对象化实践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类史,当它不再作为天国力量的人间化或绝对理性的自我完成的过程来认定时,它便只能被认定为不断地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人的活动的展开过程。由此,历史展开的必然性程式,总受着内蕴于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祈向的引发,因为人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生之环境以形成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他不仅仅作出“我们会怎样”的必然性发问,他更作出“我们应怎样”的应然性发问。并且,由于必然性并不总与人之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这使人的“应然”的精神祈向永恒地构成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向导,从而使历史必然性的展开程式生成为对人的价值的现实确证。因此,当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阐释人类史演进的必然性时,我们更应关注作为这种必然性展开程式之向导的人之主体的应然力量及其历史  相似文献   
8.
社会进步,在本源上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探讨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分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和生产力革命的历史方向.一、历史分期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始点物质文明,它作为人类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积极成果,无疑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的奴役下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而人从自然的解放,在实践上恰恰就是人把自然越来越在更大的程度上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即用自然力量来扩充和拓展人的肌体生产力,从而使人  相似文献   
9.
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性话题之一.孔孟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当从人之"行"(实践)的内在特性来理解,而"仁义"就是人类实践的内在特性."仁义"的命意涵潜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身肯定性中,其实质在于人是依据本己的应然尺度而自我规定、自我支配的,所以,人原本就是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然而,一个能够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其必然具有不可析解、不可还原的自身完备性,而对价值主体的自身完备性的证明构成了儒家"人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当历史的风暴熄灭了自然经济的光环后,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披上了商品的灵光,就连那圣洁的精神领域也毫不例外——精神产品成为商品。对此,有人褒奖过,也有人贬斥过,但它却置人们的情感于不顾,无情地迫使人们去思考着它。也许,对它的思考,将会有助于我们这个曾一度遗忘了知识分子的民族,重新在自己的时代的里程碑上刻下:知识、人才。那么,揭开精神产品的商品特征应从何入手呢?让们们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开始对精神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沉思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