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主张运用混杂策略消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霸权,提倡构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此理论对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进行身份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成名作《女勇士》中对中国传统典故的移植和改写可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写作策略,意在消解文化二元对立状态,从而建构一种"居间"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 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