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应成为执政党决策思维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视角。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以顺民意为决策思维的价值考量;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以谋民利为决策思维的价值目标;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得民心为决策思维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
1957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党的主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党内外思想动向,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提出:“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吴地文化融和发展的历史,大体可分五个时期:其一,先秦时期,吴地从“荆蛮”到接纳“中原”,开始产生自己的区域文化。其二,秦汉六朝时期,特别是晋室南迁后,吴地第一次长期偏安一个半世纪,文化特色逐步显露。其三,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南北大运河沟通,各种文化融和进程加快,吴地文化特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四,宋元时期,特别是经历南宋一个世纪多的偏安发展和蒙元一统,吴地文化多领域全面融和,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五,明清时期,吴地集中了九州和中外的交流融通,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开始孕育近代因子并领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4.
实现政治现代化 ,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强化党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动力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文明。政治现代化的核心 ,是执政党加强对干部的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是党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在基层社会的骨干作用 ,整合各方、凝聚人心 ,夯实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文化纲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深刻反映了人民的现实文化要求,改革开放对社会环境的文明要求,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提升要求;又深刻反映了党立足现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武装人,加强社会价值观整合,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前瞻。  相似文献   
6.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又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逐步生长。以集体经营的乡镇企业为主要特征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又实现了资产重组、走出低谷的自我超越。据最近来自三个市的报道,苏州乡镇企业的改制面达到了91%,无锡达到了85%,常州达到了75%。昨日的辉煌——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与过程统一的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模式在其发展阶段上的局限而否定其在实现苏南小康目标、走向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苏南乡镇企业有过辉煌的昨日。苏南…  相似文献   
7.
培养、选拔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陈云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他不仅指出了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战略份量,还超前规划了选拔目标,提出了选拔标准,设计了选拔途径,阐述了选拔责任。阵云关于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党建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现代化的先导和保证。笔者以为推进政治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以法治为主导,以吏治为核心,以民治为基础的推进战略。现就吏治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重要论述应该成为我们观察执政党决策思维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0.
把实施小城镇战略放到苏南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来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苏南小城镇的发展 ,对集聚乡镇企业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繁荣农村经济 ,致富千家万户 ,起到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作用。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苏南农村发展碰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乡镇企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调整步伐。苏南人坚持不懈地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 ,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提升乡镇企业 ,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拓展小城镇容量结合起来 ,提高了乡镇企业的集聚度 ,扩大了城镇规模 ,发展了三产服务业 ,既繁荣了农村经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