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思凡  徐弢 《云梦学刊》2012,33(2):53-57
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它逐渐背离初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蜕变为以"欲界的低级天神"为中心的宗教。为借鉴这一教训来探求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他按照"契理契机"的方法论考察了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菩萨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从无到有、从人而天、从天而神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能思维和表象的经验的主体,而是哲学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中的对象或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也是世界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中发现和认识形而上学主体,如同眼睛和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视野的存在推论不出眼睛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世界中事实的存在来推论出形而上学主体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主体从世界的对象或事实中分离出来,并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置为世界的一个界限,这是他的逻辑观的直接结果之一。他主张世界是我的世界是自我进入哲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的自我才能被设置和保存起来。这种设置形而上学主体的方式虽然比较独特,但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ABB"式形容词作为一种重要而典型的重叠形容词,大量存在于汉语词库中,由于ABB类词的特殊结构,故而英译往往不到位。本文拟以颜色词"黑BB"为例,对该类词的构成以及表意功能做了简要分析,并从奈达(N ida)的动态对等翻译观出发,试对ABB类重叠形容词的汉译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阿奎那从其“恩典不会摧毁自然”的立场出发,并不反对运用理性来探讨“个人灵魂不朽”的可能性,但又把理性的作用严格限制在论证和解释信仰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这一教义的理性分析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的学说引入了基督教的灵魂研究,而且把新的含义赋予了教父们归属给灵魂的“非物质性”和“实体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印顺认为,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几个特征,如无往而不圆融的至圆,只求离此浊世的至简,不事渐修和藉师自悟的至顿,以及老庄化、玄学化等等是导致佛教在近代陷入危机的内在原因。为了对治这些问题,他按照印度初中二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太虚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其人间佛教的论题核心与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存的几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由本土的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故而它在教义、教理和教规上,与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相比差异最大,因此可资相互借鉴之处也最多。在本文中,我们分别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和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中的相关论述为例,对魏晋道教和中世纪基督教在心身观念上的思想分际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交叉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阿奎那认为,向往善是意志的必然倾向,但意志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善的目标,并不总是因为它与最大的善,即上帝有关,而主要因为它是“共有之善”的体现。他所说的共有之善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表述性的共有之善并不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后者的种类和形式。因此,每个人所追求的幸福都需要服从原因性的共有之善,即公正秩序的安排,而保持这种秩序的手段则在于实用性的共有之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两个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比较发现英汉衔接手段大体上归属于Haniday与Hasan对衔接手段的分类,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行文时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徐弢 《学术论坛》2001,1(1):5-8
意向性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新范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但就其是对心理现象及其本质的探讨而言,它同哲学的许多传统范式一样古老.事实上,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系统化人物托马斯就曾经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探讨过与此有关的许多重大问题,从而为后来西方意向性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本文从理论缘起、概念分析、主要内容和意义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托马斯的意向性学说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得失与启示作出新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