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独立评论》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政论性刊物,曾积极参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方案的讨论和设计,它提出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带动农业、以都市救济乡村、发展工商业、节制农村人口等独到见解,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乡村命运的关注,丰富和深化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理论,也为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在研究中国佛教史过程中,特别注重“同情默应,心性体会”的学术态度,主张用亲身的体验会通去领悟古人思想的精髓;考证法和比较法也是汤用彤治宗教史常用的方法,他通过周密的考证、系统的比较阐述了中国汉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佛教的发展历史,理清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部大学城”的建设给周边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以长安区下北良村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部大学城”的建设对周边农民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由此提出国家在进行农村城镇化改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传入陕西及陕西农民入教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随着在华的传播潮流传入陕西,这与基督教宗教势力的扩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近代陕西特殊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导致"吃教"、"靠教"、"因病入教"、"因上学入教"等现象在近代陕西农村非常普遍,只有综合分析经济、政治、心理等各方面因素,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农民入教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时局激烈变动的晚清,郑观应对农业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中,逐步发展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思想。农业思想是郑观应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思想理论根源深远,内涵丰富,在当时极具开创意义。在农业方面,郑观应阐明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指出了农业发展的动力,设计了农业发展的途径,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农业思想,也为后来的农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郑观应的农业思想,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各级人士和学术团体曾积极参与边区农贷事业.中共的农贷思想坚持“专款专用”、“贫农为先”、“不采取平均主义”、“不违农时”、“低息发放”等原则,延安中国农学会、毛泽东、朱理治、南汉宸、阎子祥、曹菊如等学术团体和个人的思想是当时边区农贷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农贷主张不仅促进了边区政府改善农业经济,将支农、惠农落到了实处,维护了农村金融稳定,对于边区农贷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农村金融改革中贫困地区的农贷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由于天灾频发、军阀混战、内外压迫等原因,农村民穷财尽,金融衰竭,高利贷盛行。陕西农村高利贷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借钱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预卖及预押、土地抵押、典当和借农具等。其特点是借贷利率高,借贷周期短,农民借贷来源主要是私人借贷。高利贷的猖獗与农村经济的破产互为因果,为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民国陕西政府曾积极治理高利贷,除严令禁止外,还发展新式金融事业,如建立现代银行、成立合作社、设立农仓和金库。这些措施对于当今愈演愈烈的高利贷的控制和治理,仍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杂志》刊登有关乡村建设的文章围绕"乡村地位重要"、"乡村建设必要"展开论述,在乡村土地、教育、合作、自治、引进人才以及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种种建设方案和构想,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反映出社会对乡村现代化问题的普遍关注,成为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窗口,也为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