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统计学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剩余型福利模式:论社会安全网的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昕  高梦滔 《浙江学刊》2006,2(5):171-177
社会安全网的编织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之一。浙江省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轴心,建立了一整套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人群提供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性援助,从而创造了社会安全网的“浙江模式”。浙江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定位和服务递送的规范化、社会救助服务组织体系的网络化以及各类社会救助机构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制度化。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基于中国8个省份、1354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大病冲击对于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以及村级民主对缓解农户健康风险的作用。结果发现:(1)大病冲击在随后的12年周期上对农户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2)大病冲击对农户的短期与中期影响使得患病户人均纯收入平均降低13.2%;长期的影响可持续大约24年,并且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更为深远;(3)在健康风险管理方面,村级民主对于减轻大病借款倾向和因病负债时间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村级选举产生的缓解作用相当于农户人均收入大约5%的水平,并且使得大病冲击持续时间减少3年。  相似文献   
3.
医疗救助体系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导致了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公立医疗机构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低廉的医疗服务,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然而,要求有关医院单方面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政府将低收入者医疗保障的投资交给医疗机构来掌控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同时运用定点医疗机构设定的机制,引导各类医疗机构为低收入者提供合理的服务,我们认为就可以是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梦滔 《统计研究》2007,24(9):69-76
本文基于中国西部三个城市,7949个住户的微观数据,利用内生的处理效应模型测算了城市家庭20-35岁青年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经验研究的结果显示:1. 现阶段青年人的高等教育投资内部报酬率大致在7%左右;按照30年工作时间计算的收入增加现值大约在8万元上下,高等教育使得月收入期望值平均增加80%。高等教育还能够使青年就业的可能性增加8%左右;2. 从性别的视角观察,高等教育对于女性的回报率高于男性,女青年内部报酬率大约在8.3%(男青年7.6%);就业概率增加15.9%(男青年4%),每月工资期望值增加122%(男青年67.5%);3. 如果高等教育的全部花费增加到平均6万元,则从单纯的现金流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没有增加收入的价值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云南省青年调查的微观数据,利用Hierachy模型测算了计算机使用对于青年人小时工资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青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确实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平均来说使得小时工资增加33%~76%;青年人利用计算机增加小时工资的效应是和本人的异质性及与使用计算机有关的异质性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根本不用计算机的青年,即使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小时工资的增加也仅有33%左右;如果仅仅是在工作中偶尔使用计算机,则对于小时工资没有影响;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程度相同.的青年人,在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程度越高,平均小时工资越高,这可能体现了善于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个人特征对于劳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经济学界对于性别视角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框架、经验研究和政策含义三方面综述了从加里·贝克尔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的重点集中于性别视角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经验研究成果和有关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山西省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使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农村家庭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山西省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揭示出在生存经济条件下,父母的劳动参与程度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显著的影响。作为父母劳动有效替代者,母亲的劳动参与程度增加会减少女孩的受教育年限,增加男孩的受教育年限,而父亲则相反。文章指出,减轻女性家务劳动负担的投资和补贴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和缩小性别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3个城市,3394个住户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低保家庭20~35岁青年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差距。本文主要的发现包括(:1)在小时工资的差异中,贫困家庭的青年的预期小时工资仅仅相当于非贫困家庭同龄人的45%,分解的结果表明,家庭背景造成了差距的58%(;2)在综合考虑了就业机会不同的前提下,利用Two-Part模型计算发现低保家庭青年的预计月收入平均只相当于非低保家庭同龄人的1/4,一个低保家庭的终身收入在现有的条件下,平均要低于非低保家庭20万~30万元(;3)中国城市贫困存在代季传递的情况,大约仅有35%的贫困家庭后代能够跳出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公共服务,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横向公平,即各地的贫困人群均可获得大体平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这一点,中央政府补助金拉平效应对此贡献良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其给付水平的横向公平性较弱,但依然在大体平等的范围之内。与此相对照,各地农村传统救济的给付水平呈现高度的不平等性。因此,为了让各地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的农民平等地享受社会安全网的保护,推动农村社会救助从传统救济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渡势在必行,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8省农村1420户的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三个理论假说。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①整体上,中国农户消费行为能够很好的用PIH/LCH来描述,但是流动性约束对消费也有重要影响;②对于流动性约束组的农户来说,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现象;而对于非流动约束组而言,则消费行为很好的遵循PIH假说;③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流动性约束平均使得农户消费增长率提高1%~2%,农户相对避险系数为1.7~2.1左右;④本文尝试使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IV估计,结果表明,收入的内生性可能会使得标准的固定效应模型产生对流动性约束对消费增长影响的高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