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出现之前,并不存在抽象的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形式与内容又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形式化了的内容和内容化了的形式,因而同样不可对形式与内容作出形而上的分割。然而在作家那里,存在着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潜在可能;内容的潜在可能体现为作家感受生活的方式与思维方式和大众感受方式的差异上,从而使艺术内容表现为对日常感觉的陌生化;形式的潜在可能体现为艺术家的符号化能力与艺术感觉的一致性上,因而符号化过程不仅仅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它同时也是艺术家之所以能获得与大众的日常感觉绝然不同的艺术感觉的根本原因。因此独特的符号能力是艺术思维的根底所在。而当内容的陌生化效果一旦达到,符号也就隐在内容之中,完成了形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刘双贵 《学术交流》2003,(9):129-133
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丧失。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自身本体论价值的学科,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以局限于退回孤立的文本。它是基于文化价值大体系中的有着严谨学理性和社会价值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理论,更是文学的理论。它具有自身的本体论理论特性。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理论自身。文学理论不容消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背后的知识分子潜在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小说《青纱帐》、《母亲》、《丑妻》表现了作家自觉的对黑土地的文化反思意识:黑土地文化既有传统的页面,又有积极的文化成份.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的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与之遥相呼应,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同时也是人道主度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徘徊在文化与文学之间的思考刘双贵确乎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必然保证它的现代文学成果是一流,一个有十二亿人口的民族便一定靠生物统计规律的最大几率而产生一批影响世界文化的大作家,一个在走过了近现代少有的戏剧性道路的民族必然有世界性戏剧。或...  相似文献   
9.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中的解构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颠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拆解。这种趋势的出现是时代在进入到工业文化与后工业文化时代的一种必然,同时在文学传统内部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结果。解构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工具理性的片面性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也在于处于边缘位置的生存者寻求合法化生存的一种策略需要。但这种解构的趋向最终会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的消亡,因此文学与文化都需要从解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