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淤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先秦灾难文学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展示,这些特点成为后世灾难文学的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信息生产的历史发生与现实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文学信息生产的历史发生与现实生成是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为文学理论研究提出的现实要求。实用功利目的在人类意识中处于支配地位时,不能形成审美意识,不具备生产文学信息的基础。只有在人类意识可以进入非功利状态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形成之后,文学信息生产才可能在历史上发生,才能够在现实中生成。  相似文献   

3.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21,(2):131-140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价值观是文学作品以读者为对象释放的影响能量,包含在作品对人生存在的现实批判和意义探索之中。它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生活,直接形成却是作家的主观构设性;文学作品的假定性真实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文学的非实用性以其发挥审美和教育作用为依归。文学的价值是应当超越现实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其二,永恒的自由指向,即由文学作品凝固而成的、对人类社会任何时期的实际生活都具有的提升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文学面临着受众与之隔膜、缺乏社会辐射力的现实困境。生态文学的宣传目标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冲突、生态文学的终极忧虑与人类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因素,而传播流程中信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不足、刊载媒介影响力弱、信息过载的影响等是生态文学绿色传播的外在限制。本文主张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学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文学创作群,利用融合媒介优势,转变对生态文学玄化的超人类倾向,促进生态文学的绿色传播。  相似文献   

6.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和文学,都属于人类意识形态文化的范畴,二者都是人精神领域发展到强盛时期的产物.欧洲中世纪神学宗教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具有了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再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的强大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出现,则表明人类具有了通过自己的大脑用形象和情感再造一个物象世界的能力.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中世纪的西方文学的观念和基督教的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基督教的思维结构与文学的思维结构、基督教目的与文学的目的以及基督教对文学的内在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风景描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它却越来越少.通过对于风景的探讨,探讨什么样的风景才算是文学意义上的风景,以及文学中的风景到底是如何产生.首先它必须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风景,然后经过作家的审美观照,并以细微的感觉体味出它的深层意蕴,最后要经过一番哲理提升方成文学风景.在钢筋水泥日渐锁闭人类期求远望的双眼的今天,将风景在文学史、文化史中记录在案是当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指出新世纪文学中风景的遗忘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同时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大计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以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两面对人类的精神产生有力的影响,进而以审美的方式对文化系统发挥建构和解构的作用。同时文学的作用又处在与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中,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现实要求。文学功能根源于在文化精神上与文化系统的深层联系,以及对于人类文化自由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西方人从迈开历史文明的第一步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烈的异化意识 ,所以 ,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2 0世纪 ,由于历史现实及人类认识的诸多原因 ,异化这个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学经典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作为我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给诗坛乃至当代文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不仅把朦胧诗看作一个新诗流派,只从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而是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对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死亡意识在先锋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形态一是通过死亡来反思、确证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草菅人命的"文革"进行否定与批判;二是将个体死亡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死亡成为民族重获新生的一种神话;三是将死亡作为一种艺术,诗歌成为一种潜在的或实际的自杀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幸福主义目的论的框架下,基于人类的本质及其特有生活,通过“功能论证”,论证了美德的必要性。当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沿袭了功能论证的路径,通过对人类特有生存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美德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必要性。与现代道德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所作的辩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由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带来的问题。这种辩护对于作为“类”的人来说具有合理性,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说服力有限。  相似文献   

15.
郭剑敏专著《中国当代红色叙事的生成机制研究》对1949年到1966年间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生成进行深入的探究。著作以在研究"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生成机制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和解析这些作品的生成过程及其所承载着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艺术内涵。论著虽然是以建国后"十七年"中的革命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但这种研究方式对观察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与运作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又紧跟世界的历史潮流,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而且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晓昀 《东方论坛》2014,(1):107-110,119
洪子诚版《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典范教程,其在治史实践中体现的优势与缺憾具有反照学科优劣所在的功能。透过洪本当代文学史可探知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存在涵盖面偏狭、经典缺失、学科内部存有分裂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书评。文章认为游唤民先生所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书,以严谨的方法梳理了孔子的思想及其渊源,并就孔子思想现代意义所作的探索,对弘扬民族文化,向孔子思想的"回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论证了孔子"仁学"的核心是发端于自觉反省的"本体理性",由此转化而开辟出人类生命的价值资源,并就此点与该书以人道主义概括"仁学"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9.
简议特区文学的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区文学并非现象化把握的范畴,有其深刻的文化定性。特区文化处在典型的弹性裂变的人类文化进化位置上,这就制约其文学必须调整其艺术表现中的生存注意中心,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上实现其价值超前和语言移位,否则便无所谓特区文学。  相似文献   

20.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