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合新闻实践通过多媒体集成、数据可视化、移动H5、直播、短视频、社交自媒体等多向度突破创新,显现出与传统新闻报道显著不同的具身体验趋向。其特征表现为报道内容从真相披露到感知体验,生产重心从生产端转移到用户端,报道效果从理性说服到感知渗透等多个方面。显著差异的背后影射出传统新闻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观等方面的突破更新。  相似文献   
2.
[摘要]针对网络媒体环境下风险社会的危机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现状,本文提出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机制,即建立系统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科学的网络民意互动表达的传播机制和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引导网络舆情及应对网络公共危机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企盼标志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阻碍事业发展的诸多弊端和问题,是到了下气力、动真格予以标志性改革的时候了.其主要标志为6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亟待明确;二是招生规模亟待整顿;三是师资结构亟待合理;四是课程体系亟待完备;五是培养模式亟待健全;六是教育经费亟待增加.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教育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从实质性引进及其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回顾历史、分析现状与展望前景,可以用16个字概括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困难不少,前景看好。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传播学在中国从引进到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目前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又从三个方面展望了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前景。认为通过与国际国内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持之不懈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必将建立起社会主义中国的传播学教育、研究模式与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媒体未经许可转载纸媒新闻作品的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妨害了纸媒的生存与发展,"新闻无版权"则是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根源。实际上,"新闻无版权"是对法律的误读,纸媒的内容生产在我国著作权法上受到严格保护,只有单纯事实消息被排除在著作权保护范畴之外,而凝聚了纸媒独特创造性劳动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言论等均可获得版权保护;此外,我国法律对新媒体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有严格限制,新媒体不能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形式任意使用纸媒的内容,必须获得纸媒的许可才能使用其内容。在法律框架内,纸媒可以采用获取著作权、宣示权利、权利救济的合法路径,最大限度保护自身的版权,并在实践中从生存前景重于经济收益的考量出发,积极针对各种著作权侵权行为寻求法律、行政方面的救济,最大限度消除新媒体对纸媒独有信息内容的无偿、廉价侵蚀,为纸媒在媒体竞争中挽回颓势增添有力的砝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采访学呈现出四大特点:1.由"术"到"学":从操作技巧的介绍到新闻采访学的构建;2.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促发研究重点渐次拓展;3.专著教材化,教材同质化;4.采访权与新闻采访史成为该领域正在或可能勃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目标定位是“深刻成就影响力”。党报深度报道的读者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群众,党报深度报道目前的读者定位策略可概括为“巩固显在读者”和“争取潜在读者”。党报深度报道的内容定位是,通过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深刻的见解来剖析社会上的主流新闻。党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党报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与读者严肃阅读、深度阅读的心态相对应,具有大气又不失细微、高雅又不失通俗、理性又不失感性、严肃又不失亲和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学贯中西,胸襟智识世所罕见,在诸多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办报办刊一项也是别开生面,他不仅倡导了"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也践行了这两大主张,尤其在"向导国民"方面,影响深远.他办过《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从报》等报刊,在对国民性的把握方面,多言人所未言,颇多启示警醒之处.本文对梁启超受众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历史地考察人类新闻传播活动,本文认为:当前对新闻发现力的内涵应从判断力、挖掘力、鉴别力和预见力四个层面予以考量。立足于方法论维面,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探究欲、广博的知识面和密切的关系网四个方面则构成了培养新闻发现力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网站访谈、以及第一手资料的分析 ,对网络身份的意义进行揭示 ,从网络命名特点以及网络角色扮演两个方面来展开。网络人名的分析选取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网站 ,对其命名特点进行比较、剖析。网络角色的探讨 ,对网络角色扮演的类型以及所展示意义进行揭示 ,从而在新的层面上探讨了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