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士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社会结构变化特征是不一样的。士之名起源很 早,但作为士文化中的士一般认为从春秋时代开始出现。而士文化的发展演变,又是与中国古 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联系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其士文化的特征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崇 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 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儒学的两大特点及其与董仲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儒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儒学的经学化,其二是儒学对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的吸纳。这两大 特点都与董仲舒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浅论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卢子震在论述理学形成的问题时,几乎没有人不谈到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然而,使笔者颇不满足的是,许多论者在论述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时,往往只一般地介绍理学形成那段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状况,而关于这些状况与理学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5.
理一分珠是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一人类思维中的基本问题的一种理解方式.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这种理解方式的特点其一,从形式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二,从内容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三,从价值论上把握一般与特殊.文章特别指出,在价值论上,佛道联结一般与特殊的方式是"否定的统一",而儒家联结二者的方式则是"肯定的统一",承认"肯定的统一"是儒家对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理解方式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道学之名的形成与北宋谈道风气、道学一词的褒义使用、儒家道统说的提出之间的关系。认为,正是这些关系使宋代儒家学术被冠以道学之名。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从张载到朱熹,道学一词的含义由笼统到确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对道学这种学术形态的认识过程,也是道学的自我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颜元思想研究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主张颜元的宇宙论和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并且大多数文章认为,颜元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不同看法.气一元论还是理气统一颜元的宇宙论,是针对程朱“理生气”的理本体论提出的.颜元的根本观点是,“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同上)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许多论者即由此得出,颜元的宇宙论是气一元论的.因而是唯物论.  相似文献   
8.
鹿善继评传     
鹿善继是明末重要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字伯顺,号乾岳,定兴县江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卒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鹿善继是万历癸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宝尚寺卿、太常寺少卿等官职,崇祯三年弃官还乡,从事著述。他的刊行于世的著作主要有《认真草》、《四书说约》等。崇祯九年,清人南侵,兵至定兴,鹿善继毅然辞家入城,与县民共图守御。兵围六日,城破,鹿善继被执,不屈而死。鹿善继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41岁以前,读书求仕;41岁至56岁,为官从政;56岁至61岁,退隐著述。下面分期对鹿氏的事迹和思想作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卢子震  赵春霞 《河北学刊》2004,24(4):177-180
孙奇逢针对理学空疏的弊端和程朱与陆王两派的纷争提出若干理学求实的方法论原则。他批评了两派的门户之见 ,提出“我辈只宜平心探讨 ,各取其长 ,不必代他人争是非求胜负也”。关于学术异同 ,孙奇逢反对“以同异分是非 ,不以是非分同异” ,并进而指出 ,“凡异而同者 ,皆道之全者。异为真同 ,同为真异。见异于同 ,乃可辨道 ;见同于异 ,乃为见道”。孙奇逢由此而折中程朱陆王 ,提出两派的观点正可相资为用 ;并具体研究了朱熹格物与王阳明致良知的统一、顿与渐的统一、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 ,指出统一才是道 ,才是学 ,统一于躬实践才是真道实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