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不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而研究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存在状态、政治态度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研究政治史,若不涉及各种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很难揭示历史真相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习称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实,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以后不少资产阶级史学家也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所以阶级分析方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创造和专利.  相似文献   
2.
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志新  朱绍华 《河北学刊》2002,22(5):126-130
中古时期的门阀士族经历了一个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特权的丧失,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优势的丧失。大兴科举,发展学校教育,是导致门阀士族文化优势丧失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唐朝草创时期,是指李渊(后来的唐高祖)发动太原起兵、入主关中、建立唐朝,但尚未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时期。隋朝末年,由于炀帝杨广的暴政及无休止的徭役、兵役,终于激起天怒人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使隋王朝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大官僚、炀帝姻戚、太原留守李渊看到天下大乱,以为天赐良机,就密谋夺取政权。他一方面让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潜结英俊,另一方面又让次子李世  相似文献   
5.
钱大群、李玉生所著《<唐六典>性质论》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性质论》),读后颇受启发。作者对《唐六典》制定过程及内容缺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认为《唐六典》仅仅是一部“被允许列在秘书省国家图书馆作为官方图书阅读”的“官修典籍”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考武则天的两件史实,前辈学者(特别是罗元贞先生)早有精论。兹再予以补证,以期引起世人注意。一、关于武则天扼婴之事在武则天一生中最令人愤恨、并为后世所齐声唾骂者,莫过于《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如她扼杀亲生女儿、以诬陷王皇后一事。关于这件事,罗元贞先生早在1951年就指出纯属捏造。但论证较略,未引起世人注意。笔者完全同意罗先生的观点,并补证如下: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有武则天扼婴一事,并断言该事为高宗“始有废后意”之根由。《资治通鉴》在永徽五年“是岁”二字之后  相似文献   
7.
北周行军统帅考宁志新北周承袭西魏旧制,厉行府兵制,其情况一如《玉海》卷138兵制三》引《邺侯家传》所云;初置府不满百,每府有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每府一人将焉。每二开府属一大将军,二大将军属一柱国大将军,仍加号持节大都督以统之。可见北周军队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厉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十二卫,以统率全国府兵。正如《新唐书》卷50《兵志》所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这里所说的只是隋朝军队在平时状态下的情况。至于战时状态,则往往另设“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以统率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元帅”之名,始于北周。《周书》卷49《稽胡传》云:(建德)六年,高祖定东夏,……乃以宪为行军元帅,督行军总管赵王招、谯王俭、滕王辶…  相似文献   
9.
10.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永淳二年(683年)至开元初年,尚书省第一,中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唐开元初年至至德二栽(757年),中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尚书省第三;唐至德二载(757年)至唐顺宗朝,中书、门下二省并列第一,尚书省第二;唐宪宗朝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三省地位的这种升降变化,主要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也与君权和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