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学并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人民法院对各种解释方法的选择不是智识性的,而是策略性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定法律解释方法的作用,特别是对自由裁量权的规范作用。为确保法律解释方法得到正确运用,当前各级人民法院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作为办案指导,另一方面要拓展生效裁判文书向社会公开的广度与深度。而从长远来看,则需要改革完善法官制度,建设一支职业化与民主化相结合的高素质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诠释学与科学哲学走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诠释学通常被视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的一种 ,而科学哲学则属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流派。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 ,但实际上两者在内容上仍有相通之处 ,逻辑走向上也基本一致。从内容来看 ,西方诠释学和科学哲学分别以不同的话语探讨了人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从走向来看 ,它们都经历了研究重心从注重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向强化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转移的进程 ,并因此一度陷入相对主义 ,其后又试图跳出相对主义泥坑 ,表现出向客观性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4.
彭启福 《学术界》2004,(3):202-209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真理的阐发和张扬,旨在昭示现代科学及其方法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科学及其所追寻的科学真理.诠释学真理既不是科学真理在精神科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也不是科学真理的简单否定物或替代品.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异质性主要表现有二1)科学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相关;而诠释学真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相关.2)科学真理表现为知识型真理,旨在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而诠释学真理则属于智慧型真理,它必须超越知识层面,实现文本的一般含义与读者个别情境的统一,创生出文本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真理与方法》中,"古典型"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完美结合历史性与规范性因素的例证出现的,用以驳斥那些对传统的偏颇理解。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进行了诠释学改造,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历史范畴,以此支持合法的前见。这样,"古典型"概念也同时具有了现实规范性。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的改造在其本体论诠释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古典型"概念对前见合法性的证明支持了诠释学循环的理论;"古典型"事物的流传过程则体现了这种循环的实际过程;而对"古典型"事物进行的应用则体现着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态度。  相似文献   
6.
彭启福  叶美芳 《学术界》2005,(3):129-132
与文学中"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二分的状况不同,哲学理论与哲学批评是无法截然分离的.西方哲学中的批评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时期的哲学理论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哲学理论的经纬线,离开了它,很难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西方哲学史也必将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西方哲学批评史"即便能够创建,也只能作为一种专门史涵盖在西方哲学史当中,而不是独立于其外;"西方哲学批评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是不能与文学中"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关系相比附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经典诠释方法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哲学家孟子在儒家经典诠释实践中,围绕着"言"(文本)、"人"(作者)、"境"(语境)诸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权变"等经典诠释学的方法论原则,与西方诠释学发展历程中先后提出的理解和诠释过程中的"创造过程的倒转"、"对话"、"作者语境还原"和"实践智慧"等理念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学的早期萌芽之一.  相似文献   
8.
彭启福 《江淮论坛》2013,(1):66-70,137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近现代精神诠释学则倡导基于理解的认同,理性的理解从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独立地位,理解不再仰信仰之鼻息,亦不趋向对他人的服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普通民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培育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融入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诉诸基于理性理解的信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主义者著称的伽达默尔实际上反叛着两种传统:其一是对方法论诠释学崇尚的"作者中心论"传统的反叛,由此走向了"读者中心论";其二是对近现代科学的知识论传统的反叛,拒斥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限扩张的普遍性要求.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简单否定上述两种传统对方法论的追求,而是在倡导本体论诠释学的同时,潜含着一种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努力,其特点是从本体论的基点上来建构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理解问题上,从科学认识论模式转换到实践哲学模式,是伽达默尔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