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曹馨宇  李洁 《理论界》2015,(3):108-111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把吃的哲学融进了生活和处世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吃"字的俗语。这类俗语使用频繁,活泼生动,内涵深厚,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翻译的难点。认识这类俗语的翻译价值,解读其文化特征,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在互文性相关理论的观照下,研究"吃"字俗语的翻译策略,探索"传情"、"达意"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俗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味论翻译观包括本体论和鉴赏论两部分内容,味本体论描述了翻译活动具有"趣味"的内涵和具有"风味""义味"和"异味"外延;味鉴赏论提出了译作赏析的三个层次,即"味内味""味外味"和"境界味"。儒家思想的"中和味"和道家思想的"味无味"是味论翻译观的理论基础,道出了翻译活动"调和"之美和翻译作品"化境"之美的根源。构建味论翻译观,不仅赋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时代精神,而且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