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华兴 《社会科学》2001,10(6):73-76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世纪伟人。“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① ,他为三民主义和大同理想奋斗了一生 ,真可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据刘望龄教授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统计 :在他收录的 2 99件遗墨中 ,书写“博爱”的有 49件 ,题赠“天下为公”和“大同”的有 40件 (内中一件恭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 ) ,两者合计共 89件 ,占所辑遗墨总数的 2 9% ② 。可见中山先生对大同博爱向往之深、追求之切。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演讲的结尾 ,孙中山谆谆教导国人 :“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 ,去统一世界 ,成一个大同之治 ,这便是我们四万…  相似文献   
2.
严复的国家学说集启蒙与批判为一身。甲午后,他扮演着“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以从西方引进的思想学说为解剖刀,剥露了君主专制“以奴虏待吾民”的狰狞面目,传播了民为“天下之真主”的真理。严复的国家学说以‘咱强保种”和谋求富强为崇高目标,而以开民智和教民知学为根本手段。但从政治实践考察,传播先进理论的严复却由维新变法的稳健派,一变而为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再变而为拥表称帝的“六君子”──迹近乖离的变化路向,是否包含必蜕必变的机理?是否蕴涵若干合理的思考与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一)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把科学与民主并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决不是偶然的.固守传统的偏见,提倡崇拜偶象,迷信鬼神,盲从礼教,视科学如寇仇,诬技术为淫巧,排斥一切外国的新思想新事物,等等,是中国式封建蒙昧主义的主要表现.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武装.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人们为了找到这两种武装,彻底改变受帝国主义欺侮和被封建势  相似文献   
4.
(一)一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全部过程无不贯串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就这一点来说,五四运动旗帜上大书的民主口号,同辛亥革命时期人们高喊的建立共和口号,本质上没有两样.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四运动先驱者们,当然也不是为民主而主张民主.他们同样只是把民主作为一种手  相似文献   
5.
容闳是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容闳毕生的追求。从率领幼童留美,完成“中华创始之举”,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到引入“制器之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外引进成套先进设备,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再到同情太平天国起义,参预戊戌变法维新,促进辛亥革命,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容闳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他一生追求光明,与时俱进,无愧为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相似文献   
6.
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目标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面临千古未遇的变局。从此,独立和近代化成为中国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直到1949年为止,尽管中国社会还远未实现由中世纪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艰难求索,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目标设定,关系到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走向和历史命运。如果从社会实践的视角考察,人们将会发现,在中国近代史上,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孙中山,不仅是政治近代化的先行者和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对经济近代化进行总体规划的开山祖,而且是倡导融贯中外文化并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一代伟人。可贵的是,孙中山不仅对中国近代化提出了全方位的目标设定,而且努力寻找理想与现实的接合部,从而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作为孙中山思想有机构成之一的时代观。这种时代观不仅展示了他的社会思想,外现了他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行为取向。关注世界潮流的进化,权衡史事的利弊得失,据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认识论的角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层次剖析时代趋势,确定对应措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注意防患于未然——是孙中山时代观的主要特征。孙中山的时代观以“振兴中国”为思想内驱,而以进化论为贯通全局的哲学基础。主张以互助论补充进化论,强调以“人为力”加快“人事进化”,给孙中山乐观进取的时代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生主义的发轫虽晚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却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以“振兴实业”和“创造新财源”为民生主义的物质基础,以“均富”、“同富”和大同社会为民生主义的目标与理想,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是孙中山建设民生主义的重要指导原则。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取利避害的价值尺度,驱动孙中山沿着“因袭—规抚—创获”的逻辑,使民生主义学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觉醒和近代意识形成的重要界碑。时代提出的独立化和近代化的双重主题,激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追寻先哲思想觉醒的足迹,省察维新志士悲愤焦灼的心态,对驱动和制约变革的文化链进行深层思索,是本文涉及的主要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