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直受到苏联学者的重视,特别进入80年代,对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简要介绍。一、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本质苏联学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原理来探讨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问题。第一,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出发点。苏联学者认为,社会原因范畴是分析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直受到苏联学者的重视,特别进入80年代,对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简要介绍。一、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本质苏联学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原理来探讨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问题。第一,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出发点。苏联学者认为,社会原因范畴是分析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范畴的出发点。因果性最一般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多样性。其本质在于它有起源的、派生的、主动的性质,它是作为物质的自我运动现象出现的。在于因果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钱穆有关理学研究的以下贡献:认为初期宋学是理学的直接思想渊源,突出了初期宋学的历史地位,把它当成沟通汉唐乃至先秦与宋以后学术思想的桥梁.把理学分为宋明与清代二个历史时期,宋明包括北宋、南宋、元代、明初、明代中期、明末六个阶段,清代包括晚明诸遗老、顺康雍、乾嘉、道成同光四个阶段,并把这一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分析,揭示了理学流变的特点及其内在逻辑.全面揭示了清代学术思想与宋明学术的渊源关系,指出理学不仅在清初,就是在汉学盛行的乾嘉时期仍有其影响,只有通晓宋明理学,才能很好地了解清代学术思想的特征及演变与发展.把朱熹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去考察,从多视角揭示朱熹思想的精神,突出朱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汪学群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代通儒,国学大师,钱先生与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更没有留过洋,也非西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正是中国社会乡村民间的朴实无华,铸造了他既坚实又伟...  相似文献   
5.
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范畴,朱熹论命有天命、性命之义,由此引出命的两个维度,即从理与气、所禀与所值讨论命,赋予命以丰富的内涵.其中尤其重修德行仁,这是从道德层面谈命.天命在我,强调主体对命的把握,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命.他对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为提出知命、致命、改命,并在实际生活中践履它.  相似文献   
6.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的文化学理论郭齐勇,汪学群(武汉大学哲学系),(首都师大理论部)钱穆(1895—1990)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辨,钱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上升到文化学理论的高度。要理解钱穆的中西文化观,必先理解他的文化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主要分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经典诠释发展时期、经典诠释成熟时期、经典诠释的总结几个时期,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的过程,其间在批评朱熹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完善了心即理、格物、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良知或致良知、四有四无等一系列观点与主张,其核心是良知或致良知。  相似文献   
8.
9.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南省行政学院、中原宋学研究会、开封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河南开封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四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以“东亚实学与21世...  相似文献   
10.
有关《传习录》的研究已往多侧重于其刊刻形成的过程,而本文以《王阳明全集(新编本)》所收入的序、跋、小引等,分析明儒对《传习录》的刊刻及旨趣,并以此说明王阳明思想在明代中后期影响如此之大,与明儒刊刻、传播及阐释此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