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合唱指挥同音乐教师之间,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所面对的群体也不同,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应当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模仿的四个种类: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内在模仿、外在模仿来分析声乐学习中的风格上模仿、技术上模仿的现象及问题。指出声乐模仿学习的核心是要抓住文化核心、审美共性、科学方法,而不是仅仅象模仿秀那样只是外在的、浅层的模仿。科学的、创造性的模仿学习对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反之,会阻碍声乐进步,甚至会使声乐艺术陷入囹圄之境。  相似文献   
3.
王善虎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102-106,12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是广泛流布于淮河两岸的优秀地方戏曲剧种,其音乐唱腔与表演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当地人表述族群文化与民俗风情,建构族群集体记忆的有效载体.文章从泗州戏声腔本体出发,结合田野调查,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传统音乐技法,对泗州戏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既抽象又复杂的音乐基础课,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提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歌唱、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吸收先进的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优秀教学模式,推行教师技能点拨与学生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程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三种声乐教学模式逐一进行分析,认为声乐小组课是目前高校学前专业最佳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招生体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基础不均衡,加之师资队伍缺乏,教材建设不足,高校与幼儿园联系不紧密,大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为此,提出完善招生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之所以要实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综合化,是与时代的飞速变革与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强烈相适应的。是由于过去那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合新的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的演变过程中,从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的整体状况来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的音乐关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始终起着某种潜在的主导作用。中国音乐审美中对简淡、自然、内涵等的追求, 无不与道家学派所提倡的“有与无”,“大音希声”,“无为与自然”等音乐美学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针对歌唱主体在歌唱中所受到的来自内在与外在不同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自我解剖及外部器官自我调控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歌唱主体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歌唱心理以及文学艺术知识等非技术性因素对歌唱带来的具体影响,从而提出每一位歌唱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注重并加强非技术性因素的培养与积累,提高对歌唱中非技术性因素的理解与调控。  相似文献   
9.
歌唱感觉是指歌唱发声过程中的有预谋的生理、心理准备和生理、心理期待,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发声器官所进行的"感觉预谋"。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作用是可以把歌唱中的方法和技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动作、习惯联系起来,从而摆脱纯理论性术语带来的困惑,帮助学习歌唱的人更好、更快地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音乐、美术、文学三种艺术素质,其中,音乐素质包括唱歌、弹琴及舞蹈等三个方面内容;美术素质包括绘画与手工制作等两个方面;文学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因为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良好的文学素质不仅有助于音乐、美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许多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文学贯穿于音乐、美术创作的全过程.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音乐与美术专业的技术技巧,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质,从而得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