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创造”是历史聚焦下的核心词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愈加重要,“创造的教育”则是依托于历史的聚焦与未来的挑战应运而生。创造的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辩证统一的过程,根据创造的发生机制可以完成对创造的引导与创造性的培养,师范大学“两代师承”背景下“创造的教育”的实施相较于一般的创造教育更具价值性与复杂性,因为其不仅需要培养未来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还要培养具备创新性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师。“创造的教育”应回归学习的过程性,使学生对创造与探究具备更为深刻的理解;强调重视主体的内生动力,使学生愿意进行创造并形成创新的人格;同时还应指向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多样可能性中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社会心理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自我建构在社会适应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三重自我是自我建构的最新发展,基于跨文化研究成果提出,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包含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的表征,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自我时,三个方面的自我表征存在着强度的差异。社会人口的流动性促使了不同自我凸显地转换,而不同的自我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人际交往、群体归类等社会心理适应的程度。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认为在具体研究中应该准确界定关系、集体我的内涵,对中国人自我观、不同民族和群体表征厘清中国集体主义的具体内涵等方面应加强本土化研究,对流动人口适应适应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