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偏居一隅的湘乡东山精舍之为世人熟知,多是因为该校诞生了毛泽东、陈赓、谭政、箫三、易礼容等等国际知名校友。然而关于它的创举经历、与湖南传统书院的异同、在湖南维新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等等问题,即使专门治湖南史者也往往不知其底里源流。笔者爬梳钩沉,实地访求,将近代湖南教育史上湮没不彰的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湘乡东山精舍还其本来面目,从中也可隐见之后该校人才繁兴的历史渊源。湘乡东山精舍由于办学较早,规模较小,所以现在各类教育书中多不述及,更未将之作为新教育的一个典型而专门提出。然而,它在甲午战后由传统书院向现代…  相似文献   
2.
靳环宇 《西北人口》2009,30(5):69-72,76
在物质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今天,经济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初衷已经悄然改变。其发展悖论凸显。两型社会建设框架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经济发展悖论提供了契机。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社会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将人才资源及其派生的其他非物质资源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从而发展人才经济,不仅是解决经济发展悖论的方法,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罗泽南教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泽南一生投身教育近三十年 (1 9- 4 6岁 ) ,始终矢志不渝 ,兢兢业业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形成了对传统教育的独到体认。一、对科举制的认识罗氏认为今世科举之弊皆源于世风之滑颓 ,慕风变向 ,见风使舵 ,避重就轻 ,徒务虚名而置国事于不顾。士风的这一变异远远背离了国家选士育才的本义和科举的规范。他说 :“今日之思欲用世不能不应科举 ,应科举不能不作时文 ,然朝廷之以文章取士者 ,非徒欲其能为文也 ,欲其平日读书明理 ,探四子之精微 ,阐五经之奥义 ,扩其识见 ,端其身心 ,储其经济 ,裕其谋猷 ,以为天下国家用 ,…  相似文献   
4.
慈善是中国传统女性较为本质的身份和角色,而正是经由慈善性这一行为路径,中国女性较好地完成了她们的身份和角色意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近代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女性职业化趋势促进了女性意识的彰显。妇女通过各种义赈组织参与办理慈善救济,从而突破了家庭、世俗、伦理的种种局限和羁绊,最终得到了社会对其身份意识的普遍接受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靳环宇 《中州学刊》2006,(2):111-114
中国具有民间色彩的慈善组织出现于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之时,宋朝开始出现了脱离佛教教团的纯民间性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慈善事业定型并且最为发达的时代,而晚清时期出现的义赈组织则代表了中国近代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趋势,它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具有二者的鲜明特征。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中的民间慈善组织具有政治性与民间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才资源较为匮乏,这是抑制农村地区其他类型资源利用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夸大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而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配置,其中领导人才资源更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环宇 《船山学刊》2005,(1):152-155
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包括传统、近代、当代三大基本类型,不同时期的慈善文化形态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但是各时期的慈善文化形态都是直接对前代历史经验的总结、超越与发展。通过对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历史的梳理,亦可以给当前慈善事业的运作提供一些鉴镜。  相似文献   
8.
在魏源的著作中 ,他对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的概念区分得甚为明晰。如称基督新教为“波罗士特”( Protestant) ,称天主教为“加特力”( Catholic) ,称东正教为希腊教。由于魏源使用“天主教”一词最为频繁 ,且专著有《天主教考》,所以笔者在行文过程中 ,除引文之外 ,以使用“天主教”概念为主。魏源之于天主教 ,虽在具体知识方面超过前人 ,而其认识和态度则完全与他们保持一致。亦即一味的否定和批判 ,在很多方面 ,都丧失了儒家优良传统 ,不自觉地与其士大夫角色产生了背离。魏源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确实超前 ,他在天主教方面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